2017,美國無力圍堵中國

以民為主| 2017-01-01| 檢舉

2017年1月20日以特朗普為首的鷹派正式入住白宮。特朗普看似特立獨行不靠譜,實際上乃是圍堵中國的老手。種種跡象表明,特朗普已經把圍堵中國作為其經營國際的重要抓手。美國以更加激烈的方式介入南海,可能成為無法迴避的現實問題。還未上任特朗普和其選定的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便開始藉助多種場合,宣揚他們繼續強化軍事施壓的南海方針。這似乎預示著,特朗普政府將會比歐巴馬任上採取更為強硬的圍堵中國政策。

一、美國圍堵中國變本加厲

美國新總統特朗普奉行「美國優先」政策,追求美國經濟和安全利益最大化,並提出「以實力換和平」的總體思路。美國丹佛大學教授趙穗生等不少觀察家認為,包括諸多鷹派軍人和精明商人的美國新政府,提升軍事、外交和經濟力量箭在弦上,可能繼續加大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以及與中國在貿易、匯率等領域的角力。

在競選期間,特朗普宣稱,將會宣布中國為匯率操縱國,並且提高中國進口產品的關稅。特朗普說,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每年損失高達5000億美元,這種情況必須改變。

5000億美元的貿易損失不知從何說起,2015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是3657億美元而非5000億。

不過,雖然不是特朗普信口開河的「5000億」,「3657億美元」這個數字也確實夠嚇人,不僅是美中貿易逆差的歷史新高,也是世界上所有雙邊貿易的最高記錄逆差。

美國最近在中國周邊不斷製造衝突熱點,說白了一是要阻止中國的崛起及強大,二是順便要剪中國的羊毛。可以說現在是中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正處於將強而未強之時,美國也正是看中這一點,不可謂不毒辣。通過不斷製造動盪,打斷中國現代化進程,引發資金流出,造成第二個亞洲金融危機。

二、中國有能力妥善應對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維護亞太和平穩定的中堅力量。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強勢打破美國亞太霸權是展現大國擔當的一種現實表現。巴基斯坦媒體指出,中國用實際行動應對美國亞太霸權行徑,是維護亞太現有平衡的一種擔當,更是促進地區和諧發展的實際舉措。如果中國不能對危害地區和平穩定大局的霸權行徑說不,其它國家就更沒有力量應對,遭殃的必然是亞太地區人民。

中國及其周邊地區是目前世界上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也是國際資金流入最為活躍的地區。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經濟長期低迷,迫切希望彙集在中國周邊的大量資金重新流到美國。美國表面遏制圍堵中國,實則是通過鞏固亞太霸權,為自身發展拉回更多資金。中國通過強勢行動打破美國霸權,正是出於地區發展利益需要的一種大國擔當。

2017年,中國將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這不僅是主場外交的新高峰,更是周邊外交的新高潮。以高峰論壇為契機,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將貫穿2017年中國外交。中國將進一步擘畫「一帶一路」建設藍圖,深化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對接,推動更多合作項目開花結果,為提振世界經濟注入強勁動力。

2017年正向我們走來。中國有信心有定力,沉著應對周邊新變局,堅守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穩步拓展互利合作,不斷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穩步向前。

三、美國圍堵越發無力無力

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當天在美國表示,遏制中國的崛起既不可能,也沒有戰略必要。黃永宏說:「中國現在已經成為全球貿易、金融和安全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領導者。很明顯,中國需要世界,世界同樣需要中國。」他認為,這一相互依賴關係將繼續發展,不會消失。

日本《讀賣新聞》指出,中國在美國亞太霸權面前的強勢表現出乎意料。目前來看,美國亞太兵力集結並沒有給中國帶來多少實際威脅,不斷更新的武器裝備和加速推進的軍隊改革,都為中國積蓄了足夠應對力量。中國強勢發力,澳大利亞、菲律賓等美國親密盟友開始出現動搖。

美國圍堵之下中國各項戰略穩步推進,東海防空識別區成功劃定,釣魚島維權實現歷史性突破;在南海中國按照既定計劃完成相關島礁建設;中國與周邊國家簽署了系列戰略協作協議,進一步穩固了周邊安全環境。不為霸權所懼積極作為,正是中國應對美國霸權的基本策略。中國看似強勢表現,其實更多是出於戰略自信的一種理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38783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