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文化圈,別稱儒家文明圈,具體指漢字起源地中國以及周邊的越南、朝鮮、韓國和日本五個國家(有時包括新加坡),他們在歷史上曾受中國皇帝冊封或曾向中國朝貢。
1、韓國廢除漢字,不只是掃盲,更是民族主義情緒的涌動
在古代,漢字是韓國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的分界線。能寫一筆好的漢字書法,能用漢字寫詩作賦,是上層社會的身份標識。而下層社會的庶民則與漢字無緣,其所使用的語言也沒有相對應的文字。 公元1443年,朝鮮世宗大王下令創造專為庶民使用的表音文字(現在的韓文),此稱為「訓民正音」。但是,在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上層統治階層還是使用漢字,而庶民使用表音文字,用表音文字寫的文章被稱為「諺文」。
二戰時期,韓國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殖民當局確定了「日漢文字並用」的政策,並把表音文字學者視為反日分子加以迫害。就此,表音文字打上了反日、愛國的民族主義標識。1948年,擺脫殖民地地位的韓國頒布了《表音文字專用法》,規定公文全部使用表音字。但出於歷史的緣故,暫且允許兼用漢字。到了1970年,廢除漢字的民族主義發展到了極端,當時的朴正熙政府下令廢除漢字,學校教育中只教授韓語。這直接導致了韓國有整整一代人完全不懂漢字。
2、韓國20位歷任總理共同提議恢復漢字教育,背後是否別有目的?
「半個世紀以來,由於"專用韓文"的錯誤的文字政策,今天我們陷入了比上世紀90年代經濟危機還要危急的文化危機。」「韓國不應將漢字視為外語;漢字應和韓文一起被視為"國字"來實施教育。」——針對漢字缺失導致的巨大文化危機,韓國健在的歷屆國務總理日前聯合簽名建議韓國總統府敦促在韓國小學實施正規漢字教育,這一建議目前已提交青瓦台。
耐人尋味的是,絕大多數總理均以漢字簽名,包括盧信永、盧在鳳、鄭元植、高建、李漢東等,以實際行動體現對漢字的重視,
3、韓漢混用派:漢語是韓國國文
許多韓國學者認為,從1919年三一獨立宣言,到第六共和國憲法(韓國現行憲法),文本均系韓文和漢字混用而成,因而可以認為兩種語言都是韓國的國文。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這已是韓國社會所接受的共識。就如並無明文規定首爾是韓國的首都,但所有人都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一樣。如果說漢字不是韓國的固有文字,那就意味著韓國的最高規範是用外國文字書寫的。
首爾大學國文系名譽教授、前國立國文院院長申載起表示,文字是超越民族和國家的,就像英文字母被英美國家所廣泛使用那樣,漢字作為東亞地區的共有文字,當然也是韓國的「國字」。還有許多韓國學者認為,漢字雖然源於中國,但也是韓民族業已使用了上千年的文字,包括《八萬大藏經》到《朝鮮王朝實錄》等在內的絕大多數韓國古籍均系漢字書寫,而且韓國還創造了乫、乭、乷、畓等100多個獨有漢字,漢字當然也是韓國國文的一部分。
但韓國政府主管部門文化體育觀光部堅稱,只有韓文(Hangul)才是韓國的唯一國文,無法接受漢字也是韓國國文的說法。
普通韓國民眾對此也是意見不一。多數網民稱,漢字既然與外國文字並無二樣,那的確應該算是外國語。但也有不少網民表示,韓國國民在戶籍中登記的姓氏100%都是漢字,如果將漢字認為是外國語,那就意味著連自己的姓氏都是用外國語記載的,這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4、韓國憲法文字本身就是漢字與韓文混用,廢除漢字,等於本國憲法是由外國文字書寫
2016年5月12日,韓國憲法法院舉行《國語基本法》有關使用純粹韓文的條款是否違憲的公開辯論。
根據《國語基本法》第3條和第14條,「韓文是指標記國語的固有文字」,「政府機構等的公文必須符合語文規範,須用韓文書寫。僅在制定總統令時,可以用漢字或其他外國文字後附括號標註」。
提請違憲審查申請的韓國語文政策正常化促進委員會認為,上述規定事實上將漢字排除在國文範疇之外,等同視為外國文字。這不僅與憲法文字本身就是韓文和漢字混用的實際情況相違背,還違背了憲法第9條「致力於繼承發展傳統文化和弘揚民族文化是國家義務」的規定。
5、同為漢字文化圈的日本網友,熱議「韓國欲恢復漢字教育」
「高水平的思考僅僅依靠韓國拼音文字是不行的,離不開漢字」;
「韓國那麼醜陋的文字還是趕緊增加點優雅的漢字來彌補一下吧。」
「韓國的文字看起來就像是小孩在畫畫,非常幼稚,倒是很可愛!但是歷史文化是不能通過可愛來理解的。」
「連慰安婦三個字都不認識還天天喊著什麼慰安婦呢。」
「現在僅僅使用韓國拼音文字是他們的幸福,因為懂漢字的話就知道歷史真相了,會很恐怖的」;
「如果韓國人知道了自己作為中國朝貢屬國的歷史狀態,就會很悲傷,所以害怕引進漢字」;
「如果知道漢字的話,韓國人就會發現他們的很多詞彙都是從日本學過去的,對一個反日國家而言那將是一個災難」。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38709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