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中國人捐了1億美元給美國高校,為何不給中國?
有些人總能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照片中的人,叫陳天橋,曾是中國最年輕的富豪,今天他是的輿論主人公。
前幾日,他宣布投入10億美元基金,支持腦科學研究,首批將向加州理工學院捐款1.15億美元,用於大腦基礎生物學研究。
巨款支持海外而非國內學術機構的做法,讓沉寂5年的他再次站到了輿論的中心,科學界炸開了鍋。
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饒毅表示: 「陳天橋夫婦選擇在生物學和神經科學研究都歷史悠久的加州理工學院支持腦研究,而不是上升期的中國,是典型的錯誤。 」
網友紛紛發問:
為什麼不捐給中國大學?
有錢為什麼不支援貧困落後地區的教育?
賺了中國人的錢捐給美國像話嗎?
聰明的華人華僑不給中國高校捐款?
無獨有偶,兩年前,有兩件類似的事情也備受爭議。
1、2014年7月24日,中國SOHO集團創始人潘石屹、張欣夫婦向哈佛捐贈1500萬美元,設立哈佛中國貧困學生助學金計劃。
消息傳開後,也面臨同樣的質疑。
為什麼不去捐助基礎性教育?
為什麼不捐給國內一流大學?
如果把這一億元回報你的家鄉甘肅,會改善多少甘肅人的生活和生態環境!
更有懷疑潘石屹夫婦是提前為自己孩子將來讀哈佛做準備。
面對質疑,潘石屹夫婦在節目中回應,捐款的唯一標準是讓中國學生受益,沒有任何其他目的。
潘石屹:
這裡面大家一直有個誤解,就是到美國這些一流學校去的好像都是官二代,富二代。其實不是這樣的。有好多孩子的家庭是非常貧困的。
我們夏天去各個學校考察,去見這些中國學生。我們發現他們申請這個學校,但是不敢告訴學校他們經濟上需要幫助,因為這個學校沒有給我們中國人提供助學金。所以他們擔心如果寫上了有助學金需求,它就不錄取你了。
張 欣:
咱們中國教育的主要經費、資源來源於政府。而美國的教育,政府的錢給的非常非常少,大部分學校都是靠經濟援助。實際情況是,我們的這點錢,遠遠不夠這些學校的真正需求。
潘石屹與張欣還講到,他們的公益重點會放在教育上面,因為想要社會變化,人變化,還是要聚焦到教育上的。
2、2014年9月8日,香港富豪陳啟宗、陳樂宗兄弟,向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捐贈3.5億美元,刷新該校自建校以來最大數額的單筆捐贈記錄。
陳樂宗與胞兄陳啟宗出生於香港,均曾求學美國。並且陳樂宗是哈佛大學校友,雖是香港華人,畢竟是哈佛校友,捐贈母校理所應當,至今來自中國大陸的叫罵聲雖有,但十分微弱。
通過這幾件事,有不少人借題發揮,他們認為這些富豪寧捐國外大學也不捐中國大學,是中國高校企業化與對教育不重視導致的。
如果說華人華僑吝於捐贈中國大學,不知道李嘉誠和邵逸夫兩位會不會被氣到暈倒。
查閱資料,改革開放至2014年,李嘉誠已向汕頭大學捐資約45.9億港元,每年汕頭大學畢業典禮他都會到場參加,進行畢業演講致辭。
邵逸夫先生從1985年開始,就在中國大陸持續捐資辦學。至今,逸夫教學樓遍及中國大江南北的大學、小學等學堂。
此外,給母校捐款的富商我們也可以數出一長串,比如李彥宏、馬雲、郭廣昌、黃怒波…
2015年馬雲就給自己的母校杭州師範大學捐過1億人民幣。
但為搏眼球,這些新聞並沒有被大肆報道,關注更多的是華人華僑給國外大學捐款,才會引發華人華僑只捐國外大學不捐中國大學的結論。
科學無國界
據悉,陳天橋的捐款計劃將幫助科學家和研究人員深入大腦的研究,探索大腦基礎層面的運作機理,以及由於疾病和衰老而導致大腦運作失靈的原理。
陳天橋:假設我真能把大腦搞通了,我只要把大腦存在一個地方,永生的可能性也是完全存在的。腦科學未來要研究的是人腦的直接互聯。如果技術成熟,人腦里有晶片,人與人之間收發信息就不用通過電腦、手機了。人腦比現在的電腦聰明得多,假設每個人腦都是超級計算機,而且通過意念就可以直接溝通,那才是真正的網際網路。
一些人覺得,陳天橋為人類科學的發展貢獻私人財產,這種做法值得表揚。
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的浙大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上海科技大學的胡霽教授、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陳椰林研究員都表示,強烈支持陳天橋的捐贈行為。
王立銘:
捐助科學,說明中國企業家開始積極關注更長遠更有意義的工作,這是好事。特別是他的選擇,最前沿的領域——神經科學。
胡 霽:
富豪關注科研是好事,陳天橋有超越大多數中國富人的科研視野和追求,這是純粹的慈善,值得鼓勵。
關於為何要首批要選擇捐給加州理工學院,陳天橋回憶稱:我曾經要捐贈給某大學一筆資金,對方開始很高興,我們說希望你給我一個報告,結果就不給。問題出在哪?他們還是不缺錢,沒必要和我打報告做乙方。
而加州理工學院在洽談陳天橋捐款事宜時,學院專門讓捐款意向人參觀了病人的具體治療、康復過程,試問國內有幾個院校能拿出這份耐心和誠意?
雖然自己的行為引起社會輿論,但陳天橋的卻一直很簡單,他說: 「我並不是說自己有多麼高尚,就是要做對人類有意義的事,這讓我感到興奮和快樂。」
近日他也透過公關表示,腦科學研究是全人類的研究,需要深入的跨國和跨學科研究,正考慮長期資助百名華人科研人員研究腦科學。
這榜那榜,不如校友捐贈排行榜!
近幾年,獲取社會捐贈,越來越被大學所看重,在我國官方頒布的「985」工程大學三期評價指標體系中,也新增加了「學校獲得的捐款在學校經費中所占的比例」這一指標。國內一些媒體在談及大學捐贈時,更是呼籲「這榜那榜,不如『校友捐贈排行榜!』」
但是總的來看,目前國內高校獲取非政府財政資金的來源還是比較單一,獲得的社會捐贈數額及其占學校總收入的比例,與美國高校相比都要遜色很多。
如坐擁國內校友捐贈排行榜首位的北大,25年來累計獲得校友捐贈20.17億人民幣,抵不上哈佛大學2015年度接受的一項個人捐款 [也是校友捐贈],可以說是差距明顯。此外,與美國許多高校一般都能連續獲得大筆捐贈比,國內的高校獲捐贈大多是「曇花一現」。
美國大學持續獲得捐贈的三大法寶
作者:雲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羅志敏
哭窮
中國有句俗話「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句話用在那些美國名校身上很形象,也很合適。
即便它們已擁有巨大的捐贈基金和龐大的收益,但依然會利用媒體以及募捐活動等場合,放低姿態,不停地向外界喊「缺錢」。
即便已獲得了大筆的捐贈,它們也會說這些錢投資的回報率遠不如以前,而且只能按照捐贈者的意願用於某一特定領域,而其他領域統統都缺錢。
當然,僅會「哭窮」是沒用的,大學還得付出實實在在的行動,一般都是學校高層親自出馬。在美國,能否獲得大筆捐贈是檢驗校長領導力的重要標準。
耶魯大學前校長萊文就曾經這樣定義自己的身份:「校長作為一個職業,職能就是找錢和找人」。當然,這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任務。2013年9月,哈佛大學啟動了大型籌款計劃——「哈佛運動」,計劃在2018年前募集65億美元辦學資金,由9位聯合主席和3位名譽聯合主席負責,全校13個學院師生通力配合,時隔一年也就是2014年已完成50億美元的計劃。
操作專業化
美國大學往往不惜配備大量專業人才用於投融資管理和社會關係的維護,在如何募捐以及對捐贈基金進行市場化運作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形成了很具體的操作規範和流程。
打開美國任一大學的網站,其首頁上大都有類似「Give」這樣的捐贈專區,告知訪問者該校有哪些機構和項目需要捐贈以及如何捐贈。
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如有價證券、房產、養老金、商業保險等都可捐贈,可以採取電話、網絡、支票等捐贈者認為方便的方式進行捐贈,有關捐贈的接納、稅收減免、管理、使用等都是公開透明的,此外,還為捐贈者提供細緻入微的服務和幫助,儘量降低捐贈者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
經營校友關係
近年來在美國高校所獲得的捐贈資金中,來自校友個人的占近三成,一些公立高校甚至達到70%以上,如果加上校友以基金會的名義捐贈或校友從中促成的捐贈,這一比例就更大。所以,校友往往被譽為大學最有潛力可挖的大金礦。
與國內高校只慣於在校慶等場合搞短線操作相比,它們往往是放長線釣大魚,注重的是長期的感情投資。
如哥倫比亞大學為了擺脫外界對其過去校友捐贈率不高的指責,專門制定了十四年計劃,即從學生入學開始,就把他們當作學校的潛力股來對待,然後在其本科四年畢業後的十年時間裡,不間斷地給校友提供職業上的支持和幫助,以期將來獲得回報。
他們還認為,大額捐贈可遇不可求,應該從畢業班捐贈、年度捐贈等小額捐贈活動開始培養校友的捐贈意識。
大家所熟知的前紐約市市長布隆伯格,自他1965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就讀期間捐贈5美元開始,目前已累計向其母校捐贈超過11億美元。
可以預料的是,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及相應的財政收入增長下降,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將難以保持前些年那樣的高增長,高校會更缺錢、永遠需要更多的錢,將是今後辦學一種「新常態」。對此,作為大學,就要從現在開始,把獲取社會捐贈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性的工作來抓。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