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與愛。印度媒體近日報道,為了「避險」和「止損」,本國正在盡力「安撫中國」。「海外探客」認為印度方面這個舉動並非心血來潮,而是有長遠的計算。當然,按照三哥自己的解釋就是「美國政策的變數較多,而且不太地道,因此有必要加強與最大鄰國之間的戰略溝通」。
事實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探客在一個月前就撰寫了原創文章《莫迪放話要「取代中國」但美國恐將毀滅「印度製造」》,指出以魚換漁的「印度模式」迎面撞上了特朗普「製造業回歸」政策,目前的日子並不好過,而且「廢鈔風波」也干擾了正常的經濟秩序。探客另一篇原創文章《印度剛笑納安倍的大禮巴基斯坦就收穫一個「杜拜」》也指出,中國是維持南亞平衡的重要因素。在《印度阻撓巴基斯坦修大壩?中國可考慮在上游「斷水」》一文中,探客對印度執行「雙重標準」的行徑進行了分析與揭露。
印度作為聰明的區域大國,其實對現狀與處境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當沒有正義力量主持公道時,印度不憚於利用自身實力去欺負欺負周邊的小國。對此深為不滿的就包括尼泊爾。由於該國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麓,三面都與印度相鄰,地勢北高南低,東、西、北三面都密布高山,只有面向印度的南部沖積平原交通還比較便利,因此與印度的聯繫更加緊密。
根據權威資料,尼泊爾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是印度,與外界90%的貿易都要借道和仰仗印度。然而將雞蛋都裝在一個籃子裡的後果是慘痛的,等於將刀柄拱手讓人。印度憑藉地理與貿易上的優勢肆無忌憚干涉尼泊爾內政。最明顯的一次出現2015年秋天,尼泊爾正式頒布新憲法後,印度以南部特萊平原地區馬德西人的不滿為由,不斷施加小動作,阻止油罐車和運輸糧油蔬菜等商品的車隊進入尼泊爾,悍然對尼泊爾展開第三次經濟封鎖,造成尼泊爾油荒。
印度對尼泊爾的欺辱到了什麼地步?竟然對尼泊爾憲法提出了具體的修改清單,這就是21世紀版本的「二十一條」,如果尼泊爾按照印度的指令做了,與亡國又有什麼區別?探客發現,尼泊爾的出口商品還必須符合「印度標準」,範圍包括:茶葉、豆蔻和姜等農產品以及加工皮革等工業製成品。印度實際上要扼住尼泊爾的經濟命脈,更重要的,還要控制尼泊爾流向印度的水源。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正是在那個時候,尼泊爾有史以來第一次謀求從中國進口汽油。而且在2016年,尼泊爾人民再次選擇以「反印」著稱的普拉昌達當選總理。釋迦牟尼的誕生地並不缺乏以小博大以弱克強的智慧。
2014年,中國超越印度成為尼泊爾最大的投資者,建設發電廠、麵條廠和肉類加工廠。2014年12月,中國吉隆—尼泊爾熱索瓦雙邊性口岸正式運行,不過惡劣的地形與頻繁的地震讓這些口岸並不能保持常年運行。為了克服困難,增加中尼經濟的聯繫,一年多以前,中國對尼泊爾等9個最不已開發國家97%的稅目產品進口實施零關稅。與此同時,印度占尼泊爾的貿易份額呈現不斷下降之勢。
真正的突破就出現在近日。根據媒體報道,11月30日,粵藏中南亞班列滿載1900萬元人民幣的日用品、電子產品,從廣州出發,經成渝鐵路、青藏鐵路到達拉薩,再換乘汽車跋涉870公里,通過吉隆口岸最終抵達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這令主宰尼泊爾市場數十年的印度企業感到震驚!質量更好、價格更低的中國產品如果源源不斷運到這個山國,印度產品將無立錐之地。
無獨有偶,探客發現,就在「廣州快遞」在加德滿都順利收貨的同時,從新疆出發的31輛貨櫃卡車越過3115公里的艱難險阻安全抵達巴基斯坦瓜達爾港,「中巴經濟走廊」成為現實。印度對華示好的背景正在於此!不是印度突然覺得「友誼萬歲」,而是形勢使然。可以想像,將來青藏鐵路延伸成為中尼鐵路之後,尼泊爾將徹底擺脫印度的束縛,這對印度的衝擊該有多麼猛烈。一個國家以鄰為壑,一個國家卻誓將天塹變通途,該選擇誰當朋友,不言而喻。在喜馬拉雅山南麓,亞洲最大國家終將證明實力。(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37533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