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有可能招來中國的經濟報復,其實日本是極為害怕這種報復的。
中日兩國之間,經貿往來不斷。所以,一旦使用「經濟制裁」的大棒對中日兩國都會造成種傷害。但是,相對而言日本經濟對中國的依存度較高,所以一旦中國舉起對日經濟制裁的大棒,日本的經濟會「很受傷」。比如,中國一旦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首先是制裁那些可以在其他國家市場找到替代物的,包括日本產業結構中最經不住摧殘的相機、電子產品。而且有數據表明,自2012年日本右翼開始進行「釣魚島」國有化以來,中國與日本的經濟不斷下滑,最為明顯的就是2012年10月日本對華汽車出口大降82%。而且這種下滑趨勢愈演愈烈,2016年2月17日,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以美元計價的中日貿易額同比減少11.8%。雖然,中日貿易額下降有中國經濟不景氣的因素,但是中日之間因為各種矛盾導致的經濟寒冬才是主要原因。
但是,日本是否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國」地位,已經不是簡單的經濟問題,對於今天的日本來說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而是嚴肅的一個政治問題。
對於一心要恢復政治大國地位的日本來說,橫亘在他面前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的近鄰中國。今日之中國不僅國際影響力在不斷提升,軍事力量不斷增長。當然,比這些更讓日本害怕的是,中國的經濟總量早已經超過日本,其他許多方面正在不斷迎頭趕上或者已經超越。即便有些方面無法超越,中國也可以從其他國家尋找到代替品。所以,日本才感到擔憂。本來,日本想要獲得大國地位,就必須扳倒中國,或者壓制中國。如今,面對在經濟方面咄咄逼人的中國,日本似乎除了鋌而走險的與中國交戰之外,就只有用經濟手段去壓制中國。即便這種方式,會讓原本不景氣的日本經濟傷痕累累。
所以,為了能恢復政治大國的地位,又不傷害自己的經濟。日本採取的方式是「險種取勝」,用不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國」地位,為中國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製造障礙。同時,在很多方面與中國進行競爭,比如高鐵項目、固定投資等等。這樣,一方面可以打壓中國經濟,一方面可以減少因為中國經濟報復後自身的損失。但是這種方式,是否能成功,那就需要時間檢驗。畢竟,日本拿下的很多項目,更像是「空中樓閣"、「無源之水」。
所以,日本必然會在中國的經濟打擊下,陷入更嚴重的危機。那時候,日本就只能向中國承認錯誤,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國地位」。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