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給中的「共青團員」號
蘇聯海軍在大力發展核潛艇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努力探索核潛艇的新用途,注意不斷更新核潛艇的設計概念。其中,「麥克」級(685型)以及P級(661型)核潛艇,便是蘇聯海軍核潛艇之中具有十分特殊性質的兩艘核潛艇,蘇聯海軍在研製這兩艘核潛艇的過程中,對它們賦予了各種試驗性質的探索和試驗任務。因此,這兩艘特殊的核潛艇在蘇聯海軍核潛艇的發展歷史中具有非比尋常的重要意義。
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初期,美、蘇之間的冷戰局面達到了高潮。這一時期,蘇聯海軍不遺餘力地開展了大深度潛艇、水下高速型潛艇以及安靜型核潛艇的研製,為發展蘇聯戰後第三代核潛艇奠定了強而有力的基礎。1966年8月,蘇聯海軍司令部下達一項命令,要求第18中央設計局(即後來的「紅寶石」設計局)完成一種具有大深潛能力的試驗性核潛艇設計方案。
西方稱該型潛艇為「M」級
蘇聯海軍將其命名為685型核潛艇,西方國家將其命名為「麥克」級核潛艇,簡稱為M級核潛艇。M級(685型)核潛艇僅有一艘,並且其後被蘇聯海軍命名為「共青團員」號,它的艇號為K-278,因此,一些國外媒體也把M級核潛艇直接稱為「共青團員」號核潛艇。第18中央設計局的H.A.克利莫夫擔任M級核潛艇的總設計師,從1977年開始,由Ю.H.科爾米利欽接替了克利莫夫,繼任M級核潛艇的總設計師。
「共青團員」號核潛艇的主要任務除了進行一些重大技術的試驗和驗證之外,其戰鬥任務是對敵人的核潛艇進行探測、監視和長期跟蹤,阻止和打擊敵人的航母機動部隊及大型水面艦艇,破壞敵人的海上交通線等。除此之外,「共青團員」號核潛艇還有另外一個特殊用途,這就是一旦在緊急情況下,「共青團員」號核潛艇將作為北方艦隊的水下指揮部。因為「共青團員」號核潛艇的最大下潛深度為1250m,即使被敵人的核潛艇發現,由於「共青團員」號核潛艇的下潛深度超過世界上任何國家核潛艇的最大下潛深度,因此敵人的核潛艇無法對其實施跟蹤和攻擊。
當年倖存的「共青團員」號乘員 無論如何他們都是幸運的
據西方一些潛艇專家的分析,蘇聯海軍研製「共青團員」號核潛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試驗和評估應用在核潛艇上的12種新技術。這12種新技術之中涉及到大深度下潛技術和鈦合金的耐壓艇體材料等方面的先進領域。從客觀條件方面來說,到了20世紀60年代後期,蘇聯對新型結構材料的試驗研究,特別是關於高強度鈦合金的製造工藝已經日趨成熟,科研部門、設計單位和工業部門有能力製造出滿足這種要求的特殊核潛艇。
於是,「共青團員」號攻擊型核潛艇便作為一種試驗型核潛艇應運而生。「共青團員」號核潛艇於1978年4月22日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廠開始正式建造,1983年6月3日下水,1983年12月28日竣工,1984年1月18日「共青團員」號核潛艇正式服役於蘇聯海軍。「共青團員」號核潛艇的主尺度是118.4m×11.1m×7.40m,水面排水量為5880t,水下排水量為8500t,最大下潛深度1250m。最初,該艇的艇員編制人數為57名(其中軍官29名),從1986年起,艇員編制人數增加到64名。
非常有特色的逃生艙
「共青團員」號核潛艇採用了水滴線型,其基本結構為雙殼體結構,耐壓艇體直徑約9m,耐壓艇體為鈦合金。該艇的指揮台圍殼長13m,高6m,寬2.5m,艇內劃分為七個艙室:第一艙為魚雷艙和蓄電池艙,該艙主要布置6具533mm魚雷發射管和蓄電池組,這6具533mm的魚雷發射管可以發射帶核戰鬥部的魚雷和SS-NX-21型潛射巡航飛彈。第二艙為居住艙,該艙布置著生活艙室、軍官會議室、艇員居住艙室、食品儲藏室和淡水儲存艙及廚房等。第三艙為中央指揮艙,該艙的上部集中布置著該艇指揮部門的控制台和作戰情報指揮系統,底層布置著柴油發電機。第四艙為反應堆艙,該艙內布置著反應堆、一迴路的全部設備、管路以及蒸汽發生器等。第五艙為輔機艙,該艙內布置著汽輪發電機組、主配電櫃等設備。第六艙為主汽輪齒輪減速機組艙,該艙布置著主汽輪齒輪減速機組。第七艙為推進電機艙,艙內布置著艉軸密封裝置、主推力軸承和舵傳動裝置,此外,該艙還兼做逃生艙。
共青團員號的線圖 水滴形的外觀確實很漂亮
1989年2月28日,以瓦寧海軍上校為艇長的第2套編制人員出海執行戰鬥勤務。在返回基地的途中,「共青團員」號核潛艇於4月7日上午到達挪威海北部距熊島200km的海域,當時「共青團員」號核潛艇正在350m~400m深度上以6kn~8kn航速航行。10時55分,艉艙突然發生火災,火災發生後迅速在艇內蔓延而失去控制。後來雖經全力撲救,但未能奏效。在艇上火災發生3個小時之後,「共青團員」號核潛艇仍能浮在海面上。
水下機器人拍攝的「共青團員」號 可以看到充氣式救生筏的缺口
最後,由於艉艙進水,「共青團員」號核潛艇終於沉沒在距挪威340km、水深為1370m的挪威海底。「共青團員」號核潛艇的沉沒事故,導致了該艇69名艇員中有42名喪生,而其他艇員則利用艇上裝備的充氣式救生筏逃脫了葬身海底的厄運。
這個是較早前的一個說明圖 更清晰的可以看到「共青團員」號在水下長眠的場景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36655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