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又打仗,中國要不要出手?

華人新村| 2016-12-06| 檢舉

【翁山蘇姬自4月上台至今,既沒有找到與民地武和解的方法,也沒能改善穆斯林少數民族羅興亞人的處境。眼下正值緬北戰亂之際,翁山蘇姬反而陷入被國際輿論詬病與懷疑的泥淖中,因為對政府軍鎮壓羅興亞人的行動保持沉默,人們對其不滿情緒不斷滋長,甚至質疑其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資格。指望翁山蘇姬主持和平進程與民族和解,依然任重而道遠。緬北戰亂不僅危及到中國邊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還會影響「中印緬孟經濟走廊」等「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應對緬甸局勢,是中國必須面對的問題。】

20日緬時2點40分許,克欽獨立軍、果敢同盟軍、若開軍、德昂解放軍四家民地武裝聯合出動了約十個營近2500兵力,對緬甸軍隊據點、警察哨所、開發區、交通線發起攻擊。戰事發生後,大量緬甸邊民湧入中國境內,打破了中國邊境的和平與安寧。如何應對緬北發生的戰亂,是中國當下必須面對的問題。

中緬邊境

一、緬北再發戰亂是對和平的絕望之舉

8月20日暴發並持續至今的緬北戰亂,是克欽獨立軍、果敢同盟軍、若開軍、德昂解放軍對緬甸實現和平感到絕望後的無奈之舉。

今年8月底在內比都召開的「21世紀彬龍會議」,民盟政府與緬甸軍方不經過聯邦各個民族商討,單方面改變了之前「20世紀彬龍會議」的原有版本。被排除在彬龍大會之外的果敢、德昂、若開民地武裝感到政治和解破滅;克欽、佤邦民地武裝感到和平渺茫;本來對民盟政府抱以希望的緬北各個少數民族武裝,也覺得夢想破滅。

「21世紀彬龍會議」本來是一次民族和解的會議,但在會後,緬甸政府軍一方面針對克欽戰事不斷升級,對果敢、德昂等民族武裝持續圍剿;緬軍另一方面迫使佤邦暫時代守四特的兩個軍事據點。

據緬甸和平監察站統計,截止10月底,緬軍與各民族武裝衝突共63次。

據克欽發言人諾布中校對外宣稱,21世紀彬龍會議之後,僅克欽軍與緬軍的交戰次數就多達150餘次。

德昂民族解放軍秘書長達鵬覺11月20日接受DVB(觀察者網註:Democratic Voice of Burma,為緬甸政治反對派設立的電視台)採訪時所言:「緬軍對我們各個民族地區的攻擊,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激烈了,所以我們才有這樣的行動。」

11月29日,撣邦第一特區勐古縣人民政府發出告撣邦北部各民族同胞書稱,「緬北聯合陣線」是由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克欽獨立軍、德昂民族解放軍和若開軍四個民族組織聯合組建的一支人民軍隊。其主要目的是反對、反抗緬甸大民族主義獨裁軍人集團,該軍人集團長期壓迫和岐視其他少數民族,踐踏民主、剝奪其他民族的自由和生存、生活權利。

二、 現階段讓各民族簽署和平協議脫離現實

從表面上看,引發緬北11月20日戰亂暴發的原因是,三家被緬軍和緬政府排除在和平進程之外的民地武裝,和不接受《全國全面停火協議》克欽獨立軍的聯合出擊。

然而,實質是它們對由歐美日背後主導的《全國全面停火協議》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和談政治框架方案》的不滿;是對翁山蘇姬上台後,推行的和平進程中忽視各少數民族權益的抗爭;是緬甸國內尖銳、複雜的民族矛盾的重大管涌。

緬甸5700多萬人口中,共有135個民族,其中緬族占人口總數的60%。緬甸各民族矛盾,主要是緬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之間的衝突,已持續進行了半個多世紀。

1947年簽署《彬龍協議》的目的是緬甸本部聯合撣聯邦、克欽邦、欽邦等少數民族地區,從英國殖民者手中爭取獨立;《彬龍協議》的核心是,各個少數民族地區在國家政治中享有充分自治,並且各個少數民族地區人民享有民主國家公民所享有的各項權利和特權。

1947年彬龍會議

今年8月舉行的「21世紀彬龍大會」,只談民族和解和發展,卻躲避了分權、聯邦、共治的基礎性議題。因此,有觀察家認為這更接近中國人理解的「杯酒釋兵權」或「鴻門宴之內比都版」。

21世紀彬龍會議

究其原因,翁山蘇姬在野時,與緬北反政府的民地武有某種政治默契,但民主聯盟成為執政黨後,緬北地區的民族自治問題並沒有得到實質性解決。協議的內容一字不改,就要求所有民族武裝組織必須按照和平方案參與簽字而不是談判。

緬甸民族眾多,他們不僅服飾各異,而且神情、心態各異,更關鍵的是,他們說著不同的語言,有時在國內都不能互相溝通。用一部只顧及緬族利益的和平協議,就想讓政治訴求不同的各方放下武器,就想讓所有少數民族都接受簽字,脫離了基本的政治現實。直至今年10月15日舉行全國停火協議簽字一周年,仍有7支民地武裝沒有簽署全國停火協議。

三、緬北戰亂加劇緬甸各方的矛盾

緬北戰亂危害緬甸的領土完整和國家統一。民地武裝認為,緬甸與緬聯的問題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最嚴重的遺留問題。民地武裝是在為民族的獨立和解放而戰。

從歷史來看,緬甸山區少數民族彼此隔絕、生活封閉,與緬甸現在主體民族緬族之間更是鮮有糾葛,即使緬甸歷史上幾個輝煌的統治王朝,基本也沒有涵蓋北部山區。

在同時淪為英國殖民地時期,英殖民者對緬族和其他少數民族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使各族群間認知基礎更加消極化、對立化。而世界上所有民族矛盾的良性緩和,基本都是通過自身認同的更新和發展來誘發的。因此,在今年的8月7日,緬甸7邦聯合發表了《美頌宣言》(「美頌」為7邦的簡稱)。

《美頌宣言》稱,緬甸與克欽邦、撣邦、克耶邦、克倫邦、孟邦、若開邦和欽邦本來就不是一個國家。正是因為緬甸與這七個邦國原本就不是一個國家,所以1947年緬族領袖德欽昂山才穿戴著克欽服裝到密支那與克欽領袖辛瓦諾等人協商如何簽訂《彬龍協議》之事宜。

根據1947年《緬甸聯邦憲法》,緬甸聯邦第一任總統由撣族蘇瑞泰擔任,政府總理由緬族吳努擔任,國防部長由克欽族辛瓦諾擔任。

1962年,當輪到克欽族辛瓦諾擔任總統時,緬族奈溫軍人集團發動軍事政變攫取了緬聯國家政權,廢除了《緬甸聯邦憲法》。從此,《彬龍協議》被撕毀,緬甸聯邦名存實亡,依照法理緬甸聯邦已經解體。從此,七邦各族人民為維護民族尊嚴和民族權利,先後組織武裝開展民族獨立解放運動。

長期的戰亂擴大了緬北少數民族地區與緬族地區發展的差距,在多次交戰和停火的反覆中,不僅未能解決民地武問題,仇恨式的宣傳與陰謀論的傳播,更使民族之間相互信任的社會土壤也被侵蝕殆盡。

四、在主動勸和中力促各方重回談判桌

緬甸北部地區發生戰亂,大量難民擁入中國境內,打破了中國邊境和平安寧的局勢。一方面,無休止的內戰,令雲南中緬邊境居民不勝其擾;另一方面,內戰激烈化勢必影響「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規劃,更影響「一帶一路」戰略。因此,建議中國主動出擊,承擔起「勸和人」的角色,促使各方立即停火,重回談判桌。

(一)劃出安全區迫使各方立即無條件停火

中國與緬甸邊界線長達2200公里,其中滇緬段由北至南約1997公里,是中國陸上連接東南亞和南亞、中東的必經之路;緬甸同時又是中國通往印度洋的最近通道。緬甸的安全穩定直接關係到中國的國土安全和兩國貿易往來的安全。

緬甸北部地區發生戰亂,戰火造成中方人員受傷及財產損失,大量「臨時難民」擁入中國境內,打破了中國邊境和平安寧的局勢。在雲南那邦鎮,由於逐步升級的衝突,許多商鋪被迫關門。

緬甸北部地區發生戰亂,也引發了緬甸國內政局的震盪。11月29日,緬甸13個註冊政黨要求召開國家防務與安全委員會會議,處理國家面臨的兩線「總危機」。聲明說,在衝突失控的若開邦領土主權已危如累卵,東北地區新爆發的戰事危及「無辜平民」的生命和財產。

聲明還提到「目前政府應該宣布,發生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與國際因素有關聯的恐怖組織及其恐怖主義行為。」「為解決當前在安全和經濟領域所面對的總危機,有效減輕國內外恐怖分子的危險,及時做出正確的決策,召開國家防務與安全委員會會議正當其時。」一旦此會議決定緬甸實行緊急狀態,必將使緬北的戰亂升級。

因此,建議中國向聯合國提交在中緬邊境緬方一側,劃出50公里安全區的報告,由聯合國授權派出國際維和人員。凡在安全區交戰的任何武裝,國際維和人員可以堅決實行打擊。從而保證中緬兩國邊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也可迫使各方停止衝突就地停火。

(二)擬定出符合各民族利益的和平協議

在確保緬甸領土完整的前提下,在充分了解各方政治主張和分歧的基礎上,擬定出初步的符合緬甸現狀,體現公平、公正符合各方利益的協議,促成各方力量重回談判桌前。

緬甸是中國進入印度洋最便捷的陸路通道,中緬油氣管道繞過馬六甲海峽,為中國油氣進口在西南方向上開闢了一條重要的陸上通道。

另外,從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亞洲高速公路和泛亞鐵路建設來說,緬甸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地理節點。

和平解決緬北問題,不僅對緬甸未來的經濟發展與和平進程十分重要,對中國發展也具有很大的戰略意義。應該支持緬甸民族和解和政治發展,積極充當「勸和人」的角色。

勸和就是合理採取多種干預措施,迫使雙方立即就地停戰,減少雙方的傷亡和難民人數;讓戰爭雙方的談判代表坐到談判桌上來,在中方的推動下,讓雙方將各自的政治和平主張攤上桌面;中方在充分了解各方政治主張和分歧的基礎上,擬定出初步的適合緬北現狀並考慮到緬甸領土完整的新協議。供各方進行和平談判,以最終促緬甸的和平與穩定。

(三)儘快出台符合中國國情的《難民法》

佤邦即我國佤族;德昂、崩龍與國內同名;果敢族即漢族;克欽族即景頗族。之前緬甸政局風向轉向西方,與中國關係反轉,緬北開戰,緬甸政府軍攻打克欽武裝。克欽武裝漸落下風,我國雲南中緬邊境有景頗族青年甚至聚集邊境要求過境參戰,結果被我邊防武警部隊勸解回去。

為躲避戰亂,部分緬甸邊境民眾湧入中國境內,事後有人親述稱一旦遇到打仗「第一個念頭就是往中國跑」。出於人道主義考慮,中國地方政府暫時收容了他們,並將受傷者送往中方醫院救治。

中國暫時收容的緬甸邊民

因此,中國要在勸和、促和的同時,建立健全預警機制,儘快出台符合中國國情的《難民法》,讓收容難民在法制框架下操作。並嘗試讓國際社會參與緬北難民收容和安置,將緬甸難民的救助國際化,由國際社會共同擔當,避免一家受累和「瓜田李下」之嫌。

一個和平、穩定的緬甸,才能保障中國的核心利益。要敢於做一位可靠的中間人或「擔保人」,與各方合作,積極推動各方和解,順應現實,在符合各方利益的情況下實現和平。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36433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