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外交學者》雜誌報道,中國即將推出的海上戰略不僅會影響其海上行動和處事態度,也可能會改變中國在太空和網路等爭議領域的方針政策。
長期以來,中國海洋戰略家一直呼籲政府制定海上戰略,從最高層面指導和整合中國海上行動,更好地保護國家利益,實現整體目標。南海仲裁案進一步迫使中國制定海上戰略。
中國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在今年7月發出信號,準備起草一份文件,幫助中國佔據區域性優勢,甚至奪取全球優勢。這份文件只是中國宏偉戰略的一部分,希望政府整合所有海上行動,將中國海洋發展與保護海洋權益和維護國家利益結合在一起。
目前,推動各項海上行動的動力是中國的海洋戰略眼光,希望打造「藍水經濟區和藍色領土」。打造「藍水經濟區和藍色領土」對中國經濟發展、國防安全和國家地位顯得異常重要。
中國急需建造一支海上力量。推動海軍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只是中國宏偉藍圖的一部分。中國新海上戰略不僅包括加強海軍和海上民兵實力,也涉及到海洋經濟發展、外交政策制定、環境保護和法律事務。
因此,新的指導方針需要平衡和合理設定優先發展事項。這些優先發展事項彼此之間互相競爭,具體包括:保護海洋權益,維護國家利益(保護國家安全)和發展海洋經濟(推動經濟繁榮)。
外界預測,中國會優先發展經濟,因為中國相繼推出了多項經濟發展政策,例如「一帶一路」倡議、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和成立亞投行。
優先發展經濟的另一個原因是,經濟手段具有持久性和不對稱優勢,可以抗衡美國以軍事為主的「重返亞洲」戰略。
中國的計劃很簡單,通過與周邊國家建立長期的經濟夥伴關係和簽署政治協議巧妙地、悄悄地削弱美國區域性優勢,不在軍事上與美國直接對抗。
中國經濟正在快速增長,其世界影響力正逐步擴大。中國可以根據戰略形勢變化不斷調整海上行動,同時在出現機會或軍事平衡有利於自己的時候向美國發起挑戰。
在制定海上戰略過程中,中國可能會填補國內在保護海洋權益方面的法律空白,藉此保護東海和南海利益,為自己在國際海域的各項行動提供法律依據。
今年三月,中國宣布將出台新海洋法,為海上戰略和國際糾紛提供法律依據。中國認為,隨著本國海洋活動範圍的不斷擴展,國際糾紛會逐漸增多。
加強國內海洋法規建設被外界看作是,中國公開展示自己在海洋領域的戰略意圖,糾正歷史上的錯誤行為。另外,中國還可能希望擴大在其它爭議領域的影響力。
目前世界推行的國際海洋法是在中國國力虛弱時期制定的,由西方國家主導。由於中國當時沒有發言權,因此這些法規對中國不利。
一旦中國制定完成新海上戰略並正式公布,將改變許多國內外政策和戰略方針。到那時,美國對中國的影響力和區域性優勢會顯著降低。不過,美國現在還可以在許多方面採取行動,影響中國海上戰略。
1.採取「戰略忍耐」政策
雖然從表面上來看中國與周邊國家(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和泰國)的關係逐步升溫,但現在就判斷地緣政治形勢變化和未來區域發展趨勢會長期有利於中國還為時尚早。
同時,印度洋、亞洲和太平洋的局勢變化速度非常快。因此,美國應該對這些地區的變化採取「戰略忍耐」政策。如果亞洲局勢確實不利於美國長期利益,再採取其它措施。
2.不要放棄海上領土
中國一直希望推行長期海上戰略,可能將美軍的任何退縮行為看作是拒絕南海沖裁結果得到的獎勵,看作是推行新戰略和新安全框架取得的成功,看作是重新設立亞洲秩序的機會。
除此以外,美軍縮小活動範圍和行動次數可能會增強中國的自信心,對美國各項決定造成更大的影響,並鼓勵中國對美國施加壓力,迫使對方讓步。
3.恢復亞洲力量平衡
到目前為止,美國應對中國在南海和東海地區行動的最有效方法是,恢復亞洲力量平衡。具體措施包括:將美國軟實力和硬實力(包括外交、經濟和軍事實力)結合在一起,消除盟友顧慮,加強美國與盟友的軍事關係,展示美國的決心和承諾;
提高美國軍事行動次數和活動範圍,部署更多軍隊和武器裝備;通過《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加強美國與盟友的經濟關係。這種方法將迫使中國付出許多戰略成本去安撫盟友和合作夥伴。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36184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