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者攔截飛毛腿
在說飛毛腿與愛國者之前,先說一下使得這兩種飛彈一戰成名從此廣為人知的一場戰爭——海灣戰爭。海灣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於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局部戰爭,同時也是人類戰爭史上現代化程度最高、使用新式武器最多、投入軍費最多的一場戰爭。
海灣戰爭
戰爭結果無疑是以伊拉克慘敗而告終,到了戰爭快要終結的時候,科威特戰場伊軍前沿部隊損失近50%,後方部隊損失約25%,在此期間,伊軍實施消極防禦,以藏於地下、隱真示假、疏散國外等措施躲避空襲,保存實力;同時不斷以飛毛腿飛彈襲擊以色列、沙特、巴林境內的目標,迫使多國部隊延長空中戰役時間並出動大量飛機尋殲伊軍飛毛腿飛彈。這其中大部分的飛毛腿飛彈都被愛國者飛彈所攔截。"愛國者"地空飛彈屬美國第四代飛彈,1980年服役,海灣戰爭中首次實戰應用,同時也在這場戰爭中一戰成名,該飛彈彈長5.3米,彈徑0.41米,翼展0.87米,彈重約1000公斤,最大飛行馬赫數3~3.5,戰鬥部重68公斤,作戰半徑3~100公里,作戰高度0.3~24公里。
愛國者飛彈
安裝有組裝式集體防護系統的美國"愛國者"地空飛彈系統指揮車、相控陣雷達載車和發電設備"愛國者"設計單發命中率為80%,而在海灣戰爭中它的命中率則高達90%,大大高出設計要求,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問題還要從兩方面來分析:首先,"飛毛腿"是前蘇聯60年代研製的第二代出口型地地戰術飛彈,它技術水平比"愛國者"差了兩代。該型彈沒有抗干擾能力,彈道一經確定和發射,就無法改變,加之彈體過大,速度又低,飛完全程需5~9分鐘,這對擁有先進預警能力的美國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事,所以"飛毛腿"在"愛國者"面前權當靶標了。
美國試射增強型愛國者3飛彈
其次,"愛國者"之所以成為"飛毛腿"的剋星,本身也非平庸之輩,和其他地空飛彈相比,它有三大優勢:一是有一個先進的預警和引導系統。除DSP預警衛星外,它還首次採用了一部AW/MPQ-53型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其探測距離達150~160公里,可完成多種任務,它可在120°扇面內監視100個目標,同時跟蹤8個目標和向3枚飛彈傳送中段制導指令,並對3枚飛彈進行末制導,攔截3個來襲目標;二是制導體制先進。它提高了制導和抗干擾能力;三是組配緊湊,機動性好。"奈基"Ⅱ和"霍克"飛彈的零部件達30000個之多,而"愛國者"還不到3000個,組成單元也很少,自動化程度相當高,作戰時一個火力單位只需3人。
飛毛腿飛彈
"愛國者"飛彈是怎樣攔截"飛毛腿" 飛彈的呢?1991年1月21日,一枚改進型"飛毛腿"B式飛彈拖著長長的尾焰,從伊拉克中部地區發射長空,之後迅速穿過大氣層,進入攻擊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的飛行彈道。16秒鐘以後,一顆運行於300多公里高空地球靜止軌道的美國DSP飛彈預警衛星緊急報警,帶有高靈敏度紅外掃描器的紅外望遠鏡開始跟蹤"飛毛腿"飛彈的噴焰,同時用帶望遠鏡的高解析度可見光電視攝像機進行跟蹤拍攝,並實時將飛彈的飛行軌跡和飛行速度、方向、彈道傾角及位置等向地面站傳送。設在澳大利亞的美國空間指揮基地和設在本土的美國航空航天司令部同時接收到DSP飛彈預警衛星發送的"飛毛腿"飛彈彈道參數,經地面站計算之後,迅速將"飛毛腿"飛彈的飛行彈道和彈著點發往沙特的"愛國者"飛彈發射陣地。陣地指揮控制中心立即命令多功能相控陣雷達開機,搜索、捕獲、跟蹤、識別來襲飛彈,結果,在100多公里處發現目標。根據相控陣雷達所測得的數據,經與衛星提供的數據進行相關比較和精確計算後,將攔截"飛毛腿"的最佳飛行彈道預置為操縱程序,輸入"愛國者"飛彈的制導裝置(此時,"飛毛腿"飛彈無法感知已被美軍跟蹤,也無法改變自己的彈道,只能按既定軌跡飛行)。所有地面準備工作完成之後,指揮中心命令發射,"愛國者"飛彈便按照設計好的指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射升空,同時,地面相控陣雷達繼續追蹤飛行中的"愛國者",並據實飛狀況適時發出指令,修正飛行軌跡。"愛國者"按照精確計算的攔截彈道接近"飛毛腿",當"飛毛腿"闖入"愛國者"20米殺傷半徑之內時,彈上的無線電近炸引信即引爆破片殺傷式戰鬥部,最後來個空中開花,雙雙同歸於盡。上述過程自始至終在1分鐘之內完成,這一天,伊拉克發射了10枚"飛毛腿",有9枚遭攔截,成功率達90%。當然也有失誤的時候,某天一枚飛毛腿命中了美軍在沙特宰赫蘭的基地,把一座6層大樓炸飛一半,當場炸死至少28名美國人,120多人受傷。不過這種情況少之又少,畢竟90%的成功率已經讓愛國者成為飛毛腿真正的天敵。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35945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