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派」當家,似乎已經成為特朗普執政班底的一大特色。倘若一個個「鷹派」人物真的如願上任,未來四年,美國的對外政策顯然會更加具有侵略性和進攻性,中美關係也極有可能會變得比以往更具挑戰性。
第一軍情作者:周漢青
離入主白宮的日子越來越近,特朗普的執政班底也漸漸浮出水面。據美國媒體披露,特朗普有意讓66歲的海軍陸戰隊退役上將詹姆斯·馬蒂斯擔任國防部長。在之前,當選總統已經提名57歲的退役中將麥可·弗林為總統國家安全顧問、52歲的邁克·蓬佩奧為中央情報局局長——蓬佩奧同樣有著軍人經歷。「鷹派」當家,似乎已經成為特朗普執政班底的一大特色。就連特朗普選中的白宮中國事務首席顧問白邦瑞,也是一位著名的「鷹派」人物。甚至有媒體調侃說,特朗普是在組建美國的軍政府。
71歲的白邦瑞曾是拉姆斯菲爾德擔任國防部長時倚重的中國事務顧問。由他主筆的2005年《中國軍力報告》曾極力鼓吹「中國威脅論」。他的公開身份是美國國防大學和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中心中國戰略研究主任,不過此君還有一個頭銜:國防部長辦公室政策研究室高級顧問。伴隨著年齡的增長,白老頭的猜疑之心和好鬥意識也日益見長,如今已成為五角大樓里一隻有名的好鬥之「鷹」。去年,白邦瑞在其新著《百年馬拉松——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超級強國的秘密戰略》一書中,無中生有地杜撰了一個「中國百年的秘密戰略」,聲稱這個秘密的核心是中國計劃「在2049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霸主」,而他認為美國「完全被欺騙了」。
倘若這一個個「鷹派」人物真的如願上任,未來四年,美國的對外政策顯然會更加具有侵略性和進攻性,中美關係也極有可能會變得比以往具挑戰性。
挑戰一:中國的地緣政治會更趨複雜?
至少在此之前,不少人將特朗普的當選解讀為孤立主義在美國的重新興起,從而認為美國會減少對中國地緣政治上的圍堵。現在看來,這極有可能是一廂情願。輕意識形態而重經濟利益的特朗普會不會對中國單刀直入,從而在地緣政治上對中國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戰?
特朗普有兩個最重要的競選口號,一是「使美國再次強大」;二是「美國優先」。有分析認為,與「鴿派」相比,美國的「鷹派」會更重視美國利益,也會「更聰明地」撬動地緣政治力量來圍堵中國,為中國崛起製造不穩定因素——因為投資者最避諱的就是不穩定,這樣可以更加方便地促使資本流出中國併流向美國。雖然歐巴馬和希拉蕊都強調使用「巧實力」,但在商人出身的特朗普眼裡,這兩人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中國還不夠強硬、策略上也不夠聰明,不過僅有一些「糟糕經驗」而已。
也有專家認為,不排除美國與俄羅斯交好的可能性。一方面,在特朗普看來,國力已弱的俄羅斯已經不可能對美國的霸主地位形成挑戰,尤其是俄羅斯沒有能力「損害」美國的經濟和就業機會;另一方面,與俄羅斯修好不僅有利於美國從歐洲脫身,而且還可以通過與俄羅斯合作,儘快解決中東的恐怖主義勢力——這樣,既可節約美國的軍費支出,還方便美國將更多的軍力集中到亞太。更重要的是,一旦美國未來與中國發生衝突,至少可以保證俄羅斯保持中立。可謂一舉多得。
儘管上述觀點尚處於猜測階段,俄美兩國能否修好也只能今後眼見為實。不過,如果美國和俄羅斯真的和解,也就意味著歐洲也會很快與俄羅斯和解,日本與俄羅斯的關係也將發生改變。果真如此的話,中國的地緣政治顯然將會發生微妙變化。
挑戰二:美國的軍事政策會更趨強硬?
事實上,特朗普選擇眾多「鷹派」進入自己的執政班底,尤其充實到軍事及國家安全領域任職並不令人吃驚,這與他競選時發表的強硬言論是一致的。
還在競選期間,特朗普就一直在尖銳地批評歐巴馬總統2011年將美軍從中東撤出的決定。在他看來,「自從美軍從伊拉克撤出之後,伊拉克、敘利亞、埃及和利比亞都被捲入動盪之中,而伊斯蘭國卻得以壯大」。特朗普宣稱每年將對美軍軍艦和戰鬥機的投資增加900億美元,通過加大軍事方面的投入來「重塑美國的軍事力量和領導地位」。
按照特朗普的設想,美國陸軍將由47.5萬人增至54萬人,海軍陸戰隊將擴至36個營,空軍確保擁有至少1200架戰機,海軍軍艦數量從目前的274艘增加到350艘。
也正因這些強硬言論,特朗普在「鷹派」占上風的美軍中一直擁有較高支持率。美國《軍隊時報》調查顯示,特朗普在現役軍人中獲得了壓倒性支持,軍方認為美國軍隊將在特朗普領導下更加強大,軍人生活質量也會得到改善。當選總統後,特朗普投桃報李,選擇經常批評歐巴馬及其國家安全團隊的退役上將詹姆斯·馬蒂斯作為國防部長的首要人選,就不足為怪了。
馬蒂斯曾任美軍聯合部隊司令部指揮官,參加過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因在2004年的費盧傑戰役中作戰勇猛,被稱為「瘋狗」。馬蒂斯有句名言:「要禮貌,要專業,也要有幹掉每個和你打照面的人的計劃」。儘管馬蒂斯因好戰言論名聲不佳,特朗普卻毫不掩飾對馬蒂斯的偏愛,不僅稱其為「真正的大人物」,還發「推文」表示「詹姆斯·馬蒂斯將軍為國防部長考慮人選,他是真正的將軍中的將軍」!
專家分析,一旦好戰的馬蒂斯執掌五角大樓,再加上另一位好戰的日裔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哈里斯,特朗普政府在軍事上的表現尤其是在中國周邊的表現註定不會風平浪靜。此前一些媒體炒作的所謂美國會因經濟原因從日本、韓國撤軍的話題顯然不太靠譜。相反,正如美國《軍隊時報》所指出的,特朗普時代的美軍將擁有比目前更大的規模,在新型武器裝備方面將投入巨額資金。
軍力增強、投入更多、「鷹派」掌權,種種因素匯合到一起,也就註定了美國的軍事政策會更加強硬。
挑戰三:美國的亞太戰略會更趨強勢?
雖然特朗普公開宣布在上任之後正式放棄歐巴馬時代力推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但這絕不會像網上流傳的段子一樣,被簡單解讀為「特朗普斃了TPP,日本哭了,中國笑了!美國退出亞太再平衡了!」
特朗普放棄TPP只不過出於經濟原因。他顯然已經看清,即便廢除了TPP,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一干國家依然會跪拜依傍美國,繼續做美國的堅實盟友。尤其是安倍治下的日本,不緊緊抱住美國大腿,又如何實現早已膨脹的野心?
況且,特朗普也始終並無改變「亞太再平衡戰略」之意。
一是,特朗普從未有過否定「亞太再平衡戰略」的言論。特朗普對「亞太再平衡戰略」最具衝擊力的講話是要求日本和韓國必須分擔更多的安保費用,否則將撤出駐日韓美軍。在這裡,特朗普並沒有否定「亞太再平衡戰略」,他的批評集中體現為「商人的精明」,也就是不能既讓美國出錢又要美國出力。對此,他的外交政策顧問彼得·納瓦洛和軍事幕僚亞歷山大·格雷在美國《外交政策》發表文章指出:「亞太再平衡戰略」沒錯,只是缺少資源支持;特朗普提出的海軍重建計劃恰恰是向亞洲盟友保證,美國仍是亞太地區安全的長遠保障。
二是,特朗普政策的明確指向是加強防務。特朗普在對防務政策發表演講時曾表示,若當選總統,將解除「自動減赤」機制對防務預算的限制,大幅增加防務預算,每年增加900億美元國防預算,擴充各軍種兵力和軍備。不但美國增加防務投入,同時要求盟友增加分擔。這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即美國用于軍事的資源將從內外兩方面得到增加。那麼,軍費盤子更大了,用來幹什麼呢?對付俄羅斯?特朗普明確表示要改善美俄關係;對付朝鮮?特朗普說願與朝鮮最高領導人舉行會談。那麼,到底是對付誰呢?也許,只有特朗普和他的「鷹派」內閣心裡清楚。
其實,回顧特朗普競選時的言論,是不難發現他對中國的基本態度的。在經濟領域,特朗普指責中國「進行貿易保護、操縱匯率」」,揚言要對中國商品「徵收45%的反補貼稅」;在軍事領域,特朗普也曾批評中國的南海政策,說中國「不夠尊重」美國,聲稱在他當選後將加強美國在東海、南海的軍力部署,「威懾中國」。當然,為拉選票而拿中國說事也是美國選舉時慣用的伎倆,上任後到底如何,還有待觀察。
美國是利益至上的國家。商人出身的特朗普只會比歐巴馬更加看重經濟最為活躍的亞太地區。只要亞太經濟依然充滿了真金白銀,美國人就無法克制掌控這一地區的慾望。
可以預見,為了安撫日、韓和新加坡等盟國,特朗普肯定會繼續保持美軍在亞太地區的強力存在。甚至不排除以經濟和技術援助的方式讓某些國家增強軍事實力,代替美國達成部分重返亞太的戰略目標。對於台灣地區,儘管特朗普未必喜歡蔡英文,但也絕對不可能拋棄這個制約中國大陸的重要棋子。甚至不排除特朗普會以敲蔡英文「竹槓」的方式,堅持向台灣地區大賣武器——既賺得盆滿缽滿,又為中國製造了麻煩。
相對於歐巴馬和希拉蕊注重軟實力與硬實力相結合的「巧實力」亞洲戰略,集中了眾多「鷹派」人物的特朗普團隊顯然更加偏好硬實力和鐵腕介入。至少根據目前言論,特朗普和他的幕僚很有可能成為一個比希拉蕊更加堅定的「亞太再平衡者」,美國的亞太戰略顯然也會更趨強勢。
這些年,兩個專有名詞用來形容美國的兩派人馬,即:「熊貓擁抱者」和「屠龍者」。前者指同情和支持中國,對中美關係的未來態度樂觀的「鴿派」;後者則是指那些對中國保持警惕並採取強硬立場,對中美未來發生衝突的前景比較悲觀的「鷹派」。其實,不管是「鷹派」還是「鴿派」,對於中國只是表現形式不同,本質上是殊途同歸的——只要中國還在崛起,美國圍堵中國的行動也就不會罷休。
歷史已經證明,中美兩國合則兩利,斗則兩傷,只有相向而行,才既有利於兩國也有利於世界;中國人不惹事也決不怕事,不管美國採取怎樣的亞太政策,中國的崛起註定是阻擋不了的——這一點,精明的特朗普顯然不會不清楚。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