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楚:我終將離去,但理想不朽!菲德爾·卡斯楚一生:在拉美歷史上留下重要一筆

古巴領導人勞爾·卡斯楚25日晚發表全國電視講話時宣布,古巴革命領袖菲德爾·卡斯楚逝世,享年90歲。

據古巴拉美社報道,菲德爾·卡斯楚是在25日晚去世的。勞爾·卡斯楚表示,菲德爾·卡斯楚的遺體將遵循其生前意願火化。

菲德爾·卡斯楚1926年8月13日出生於古巴一個西班牙移民家庭,1950年畢業於哈瓦那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1959年1月,卡斯楚領導的古巴革命推翻了巴蒂斯塔獨裁統治,建立革命政府。此後,在這個距離美國僅145公里的加勒比島國,卡斯楚勇敢面對強大的美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20世紀的拉丁美洲歷史上留下重要一筆。

圖為8月13日,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菲德爾·卡斯楚在自己90歲生日慶祝活動中與一名女孩交流。新華社/路透

自2006年因病將權力交給勞爾·卡斯楚以來,卡斯楚極少公開露面。儘管已退出政壇,但他對於古巴人民而言仍是抵抗強權的化身,是古巴教育、衛生、體育、科技等領域的眾多成就的設計師。

【古巴人民的革命領袖】

1959年,30歲出頭的卡斯楚領導的起義軍推翻了巴蒂斯塔的親美獨裁政權,建立革命政府,取得了古巴革命的勝利;兩年後,卡斯楚宣布古巴開始實行社會主義革命。從此,社會主義的種子在這片加勒比土地上生根發芽。

然而,古巴的社會主義道路並不好走。1961年,美國與古巴斷交後,發動了臭名昭著的「豬灣行動」,支持古巴僱傭兵登陸豬灣,試圖用武力推翻古巴革命政權。一年後,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簽署法令,標誌著美國對古巴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貿易禁運及經濟封鎖正式開始。

當時的古巴百廢待興,被美國禁運封鎖,經濟短缺日益嚴重,而卡斯楚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帶領著古巴人民慢慢渡過難關。「那時候,每年到了甘蔗豐收的季節,卡斯楚就拿起砍刀來到田裡和農民一起砍甘蔗。」回想起上世紀60年代在古巴留學的經歷,社科院拉美所研究員徐世澄無不感慨地說:「我們留學生每年跟著一起砍甘蔗,都能看到卡斯楚和群眾打成一片,一點架子都沒有,特別親切。」

1975年5月,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菲德爾·卡斯楚在美國參議員查爾斯·麥戈文訪問古巴期間接受記者參訪。(新華社發)

他的身影頻頻穿梭於人民群眾之間。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世界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西方政治家預測,沒有了蘇聯的支持,加上美國「以壓促變」的政策,古巴革命政權很快就會垮台。

前中國駐古巴大使劉玉琴回憶說,1994年8月5日,數百名卡斯楚的支持者和反對者都湧上首都哈瓦那的海濱大道舉行遊行活動,形勢十分緊張。在雙方衝突愈演愈烈之時,卡斯楚隻身一人來到了現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需要一句話,卡翁的到來就化解了雙方的爭鬥。不論是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放下手裡的石塊和棍子,拋開自己的立場,齊聲高呼卡斯楚的名字:「菲德爾!菲德爾!」

菲德爾· 卡斯楚會見阿爾及利亞總理

「我們常駐過古巴的人,包括好多西方國家使團,都覺得卡斯楚特別有威信,古巴人民對他的尊敬是發自內心的,」劉玉琴說,「古巴不能屈服,雖然美國加強了封鎖和制裁,但古巴人要齊心協力,共渡難關。這是90年代卡斯楚向古巴民眾傳遞的最主要的訊息。」

在卡斯楚的帶領下,古巴在面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堅持走自己的發展道路,繼續與世界頭號強國鬥爭。雖然這種對抗力量懸殊,但是古巴為了維護主權和獨立展現的「硬骨頭精神」凝聚了人民的力量,也為全世界所欽佩。從1992年以來,聯合國大會每年都會就要求美國解除對古巴封鎖的決議進行表決。在去年10月的投票中,191個國家投了贊成票,只有美國及其盟友以色列投了反對票。

4月19日,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菲德爾·卡斯楚在古巴共產黨(古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講話。新華社/「古巴辯論」網站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卡斯楚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和中國幾代領導人都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2008年3月,《卡斯楚訪談傳記:我的一生》中文版出版,在序言《致中國人民》中,卡斯楚寫道:「革命使兩國人民結成兄弟,肩並肩為社會主義而鬥爭。」

古巴是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拉美國家。1960年9月28日,中古兩國宣布正式建交。1995年,作為古共第一書記的卡斯楚第一次訪華。這次訪問持續了8天之久,其間他參觀了北京、西安、上海、深圳、廣州等5座城市。當卡翁到達上海時,許多百姓自發來到街上夾道歡迎這位遠方的客人,想親眼目睹這位拉美硬漢的風采,這樣的場景讓他很是感動。

1999年,颶風「艾琳」肆虐古巴,致使首都哈瓦那的電力供應大規模、長時間中斷。劉玉琴回憶,那次風災過後沒多久,卡斯楚就來到了中國大使館,詢問受災情況。當得知使館已經斷電26個多小時後,卡翁一言未發。可令人沒想到的是,幾天後,古方政府就給中國大使館送來了一架發電機。

「上世紀90年代古巴的經濟特別困難,然而在這樣的條件下,卡斯楚作為古巴最高領導人,還想著中國使館的工作人員,想給我們提供好一點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現在想起來都還挺感動的,」劉玉琴回憶道,「直到現在,這台發電機還放在中國大使館,偶爾還能派上用場,成了一個時代的見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35404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