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內部含有大量水源是大洋10倍,並且他們還在修整大陸的內部

水圈能滲入整個地殼;地幔含水量至少為整個世 界大洋水量的10倍;而且同眾所周知的水圈層——地表水層和地下水層一起,在地殼中還 存在著水圈的第二個層圈——「排水圈」。這第二個層圈並非沒有第一個層圈那樣廣大而 重要,因為當上水圈在不斷沖蝕和毀壞著各個大陸的時候,排水圈卻同時在不斷地從下面 「修整」這些大陸。

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部分。除了這三個圈層外,地球還分出水圈和大氣 圈。地球各個層圈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不斷地發展、變 化著。

在地球的演化過程中,水起著獨一無二的作用。因為有了水(當然還因為有了空氣在地球上才形成了生物圈,最後產生了人類。然而,地球各種最基本、最廣泛的地質過程,無 一不受著水的影響。

蘇聯科學家維爾納德茨基在談到水對地殼構造發展過程所起的獨特作用時,曾寫道:在 地球內部深處溫度超過317.5 T的地方,水是以蒸氣形式存在的。水蒸氣上升,到達這個臨 界溫度層時,便在巨大壓力作用下,瞬間凝結成水,並開始迅速溶解各種礦物質,把它們從周 圍的岩層中浸析出來。所形成的溶液下降至對它來說是臨界的溫度層時(這個臨界溫度取 決於溶液的濃度,約450 ~ 500丈,比水的臨界溫度要高),重新被蒸發。

格利戈里耶夫和他的同事們根據維爾納德茨基的論述,對水的這一循環過程(上層:水核-幔邊界作用蒸氣,下層:溶液)進行了理論研究和實驗室研究。他們得出結論,認為正是這個過程在決 定著整個地殼的發育機制。

水蒸氣在上升的路徑上同各種物質結合組成揮發性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在水蒸氣凝結 之後,便沉澱出來,使位於所謂康拉德分介面之上的岩層中的矽石和放射性元素變得豐富起 來。而溶液則把鐵、鎂、鈣等的化合物帶人下面的岩層,使它們變得堅實。結果便造成了在 地殼和地幔之間岩層在密度和硬度上都產生明顯變化的所謂「莫霍(Moho)面」。這第一次 給予岩石圈內兩個介面產生的原因以簡單的科學解釋。

然而,蘇聯科學家的主要研究成果並不在於此,而在於他們弄清楚位於這兩個介面之間 岩層的特性。在迎面而來的水蒸氣流和溶液流不斷的浸析作用下,岩層變得疏鬆,充滿了各 種狀態的水,因而具有良好的垂直和水平滲透性。進人其中的水能夠十分迅速地(在地質 意義上)從壓力高的地方向壓力低的地方流動。結果,沿著這一岩層便不斷地有含重物質

的水溶液從地殼的大陸流向海洋。格利戈里耶夫把這個岩層稱為「排水圈」。這個排水圈 包裹著整個地球,它同其他層圈不同之處在於它是非均質的;它不僅由硬的岩石構成,而且 也由不斷移動著的溶液、水蒸氣和各種氣體所構成。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34207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