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結束之後,世界軍事就開始進入了一個相當複雜的階段。尤其是現代航母,更是涉及了各方各面。因此航空母艦在實際使用的時候,便有著非常複雜的門道。
而航空母艦由於其自身的空間極為有限,因此,航母上的艦載機如何在甲板上運作就有著非常大的講究,這其中就需要用到航母甲板上的多種設備。
其實,如果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航空母艦的甲板上除了工作人員之外,還會有多種多樣的保障車輛。這些保障車輛除了用來移動艦載機之外還需要,用來拖動部分彈藥車。而在航母的飛行甲板方面,中國與印度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中國的航母甲板上的設備一應俱全,除了拖車之外,還有牽引車以及救火車、吊車等等,而印度卻全然做不到。如此強烈的反差對比讓人很難想像,長期以來,印度在軍事方面一直都非常捨得下血本,尤其是在航母方面,印度更是不遺餘力的想要成為世界第一。那麼,為何印度的航母甲板上的設備會如此不完善呢?
外界對此的普遍看法就是:印度沒能力。由於印度無法造出能夠符合航空母艦作業的相關硬體設備,也無法跟其他國家購買此類設備,因此在航空母艦的某些硬體設備方面,印度一直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而中國雖然在航母方面的起步同樣很慢,但是,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就已經成功研製出了飛機牽引的專用車輛。經過多年的累積,中國已經擁有了非常成熟的航空拖車研發經驗。而以往的戰爭也證明了一個觀點,那就是戰爭拼的不單是硬體設備,後方的軍事保障系統也同樣非常重要。而對於航空母艦來說,其自身艦載機的出勤率以及再次出動的準備時間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航母的作戰能力,因此,如何通過後勤保障解決這一重點,就成為了非常關鍵的問題。而在這一過程中,航母甲板上的硬體設備就成為了負有重要使命,角色。雖說航母甲板上這些不起眼的硬體設備只是整個航母運作體系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卻也能夠直接影響到航母的直接作戰能力,而從這一點也能夠直接看出中國與印度之間的航母差距。
中國一直在極力追趕美國的腳步,因此在航母的細節方面,中國也一直在精益求精,這也最終造成了中印之間航母的差距。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