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美國大選,這幾天世界上還發生了很多重要的事情,11月6至8日,李克強總理出訪俄羅斯,並在「北方之都」聖彼得堡的康斯坦丁宮同俄總理梅德韋傑夫共同主持中俄總理第二十一次定期會晤。
長安街知事APP注意到,在會後發表的《中俄總理第二十一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中,特別提到了兩國關於發展「濱海1號」和「濱海2號」國際交通走廊的合作文件,對聯合開發北方海航道運輸潛力的前景進行研究,意味著兩國在北極方面的合作開發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
【全球掀起新一輪「北極熱」】
今年7月,中俄兩國首次開展北極聯合科考,這也是我國科學家首次進入俄羅斯所屬的北冰洋海域,進行了包括海洋地質、物理海洋、海洋化學及大氣化學等多個學科的綜合考察,彌補了我國歷次北極考察區域的不足,標誌著中俄兩國在北極海洋領域的合作取得歷史性突破。
事實上,隨著全球變暖,海冰逐漸融化,一直處於封閉狀態的北極地區,在航運、漁業和石油天然氣開發等方面所呈現出的巨大商業和戰略價值使其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中國不是北極國家,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在北極地區沒有自己的商業利益。按照聯合國有關決議,北極和南極屬於人類共同的財富,任何國家都不得擅自據為己有。中國是多個涉及北極的國際公約和多邊協定的締約國,在北極地區擁有多種權利,包括航行權、海洋科學研究權、海底使用權、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權利等。
目前全球正在掀起新一輪「北極熱」。包括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北歐五國等在內的域內國家,正積極在能源、航道以及旅遊業等領域開展大規模投資。一些域外利益相關者,如印度、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也紛紛通過與北極國家的雙邊合作參與開發。甚至像南非這樣的南半球國家,也對北極充滿興趣。
我國「雪龍」號科學考察船在北冰洋上航行
近年來一些國家圍繞著北極戰略資源展開激烈的爭奪,不僅積極開闢北冰洋航道,而且試圖利用地球氣候變暖有利時機,在北冰洋地區一些島嶼修築戰略軍事設施,以此來控制北極地區。
而中國主張在聯合國有關公約框架範圍之內,共同開發利用北極地區,不僅積極加強在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活動,而且推動聯合國就北極地區的交通運輸以及自然資源保護製定新的國際公約。
【開發北極,中國好處都有啥?】
首先,在在環境方面,影響我國四季氣候的冷空氣的主要來自北極,經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加強後吹向我國。毫無疑問,北極地區深刻影響我國氣候,如氣溫、降水等,掌握其作用機理非常重要。
中國大陸海岸線長約1.8萬公里,有超過6700個島嶼,經濟活動和人口分布主要集中東部沿海地區。北極冰川消融將導致海平面上升並有可能誘發海嘯、風暴潮等極端天氣,而這很有可能會給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由於氣候變暖,北極近年來冰雪消融速度加快
第二,北極擁有豐富的油氣等資源。美國地質調查局2008年7月發布的一份評估報告稱,北極擁有世界15%的未勘探石油和30%的未勘探天然氣,被稱為「第二個中東」。北極還有煤炭、鐵礦、金剛石等各種礦產資源,且儲量是天文數字,此外,北極還擁有豐富的漁業和生態物種資源。
2014年6月,中國軍方智庫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國防政策研究中心發表了《戰略評估2013》,該報告稱,北極地區豐富的油氣資源與便捷的航運條件,對於確保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北極地區有望成為中國未來海外能源的重要供給基地。
俄羅斯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是中俄兩國間合作開發的重點能源戰略項目,今年4月,中海油承建的俄羅斯亞馬爾液化天然氣(LNG)項目首個核心工藝模塊在山東青島順利裝船並將交付海外用戶。這是中國首次對外輸出LNG核心工藝模塊,「中國製造」油氣裝備挺進北極,這也是全球首例極地天然氣勘探開發、液化、運輸、銷售一體化項目。
亞馬爾項目圖
第三,北極航線對於我國有重要意義。我國外貿大部分途徑馬六甲海峽和蘇伊士運河,這條航道因大國控制和海盜猖獗,安全係數低,航運成本高。而且蘇伊士運河通行能力已經飽和,近年壅塞現象嚴重。
北極航道是聯繫亞、歐、美三大洲的最短航線。未來幾十年內,一旦北極冰川融化,使用北極航道將使亞洲到歐洲的距離縮短7000公里,運輸成本和時間成本大大減少,這對世界貿易格局將產生巨大影響。
北極主要航道
中俄目前正在積極建設「濱海1號」和「濱海2號」運輸走廊項目,預計,這兩條運輸走廊將能令俄中兩國中轉運輸的效率最大化,並加快將貨物運輸到港口的速度。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副行政長官涅哈耶夫今年8月接受采訪時表示,「濱海1號」和「濱海2號」交通走廊將為中國企業節約近7億美元。
此外,從軍事安全價值來看,北極地區扼守亞歐和北美大陸的戰略要衝。隨著利益的拓展,中國有必要對其安全價值予以關注。
【中俄合作開發北極是雙贏格局】
由於身處北極圈之外,中國在北極地區的國家利益多為共享性利益,需要藉助國際平台特別是與北極國家進行合作才能實現。圍繞北極圈分布的國家中,俄羅斯領土面積最大,在北極事務上有著重要影響力。而對於俄羅斯來說,在開發北極能源時,無論是資金還是技術都面臨著許多問題,因此需要與中國等地區外國家開展合作。
11月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
其實,中國在三年前成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時,俄羅斯曾推動制定規則限制中國在北極的影響。不過俄羅斯最近開始更多地同中國在北極事務上展開合作,顯示俄羅斯正改變過去在北極問題上防備中國的立場。
在當前西方制裁俄羅斯、減少了在北極合作的情況下,中國應充分加強在北極問題上與俄羅斯的溝通,以消除俄方在這一問題上可能存在的誤解。
鑑於此,中國需要通過與俄羅斯合作才能實現自己的北極利益,並且這種合作要建立在俄羅斯的北極利益得以滿足的基礎之上。因此,在中俄北極關係的進一步發展中,中國應以氣候環境合作為基礎,以資源合作為重點,進而尋求在航道利用、軍事安全領域的合作機會。
建立在高度互信、互利共贏基礎上的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是中俄開展北極合作的最重要基石。面對當前紛繁複雜的國際局勢,中俄兩國領導人都表示中俄關係正處在歷史上的最好時期。中國需要進一步利用中俄的現有合作機制,一方面積極參與北極地區的治理,從而實現自身的國家利益,另一方面則要與俄羅斯建立在這一地區內的互信。
中俄應以繼承性、可預見性和拓展性的眼光和態度建設中俄關係,做到在有共同利益點時進行合作,在缺乏合作點時不損害對方。鑑於此,中俄兩國作為世界最大的非北極國家和世界最大的北極國家,應在「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北極合作。
從長遠發展來看,隨著綜合實力的增強,中國在北極地區的活動範圍將會逐步擴大,中俄兩國合作也將變得更加積極和深入。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