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萬在大陸台灣人:是遏制台獨的重要力量

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於10月30日抵達南京,對大陸進行為期數天的訪問。其中在11月2日,將先與台商、台生座談,然後再參加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分組討論。

數據顯示,目前台商、台生在大陸工作、學習、生活的人數達到200多萬,單上海就有50多萬。

儘管有人詬病「他們有一些人,一邊在那邊喊著說是要台獨,另一邊他們又捨不得放棄人民幣,然後要過來圈錢」,但總體來說,目前在大陸居留的台灣人,是最容易為國民黨爭取的票倉,雖然其中不少人對國民黨深表失望,轉而支持民進黨。

國民黨主席洪秀柱

不過台灣最新的民調顯示,支持獨立的數字由七成下滑到六成。跌到谷底的國民黨是否能抓住民意反轉的機會2020年重新掌權,涉及很多事務,但如果能夠抓住青年問題,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國民黨不管是丟掉大陸的政權,還是丟掉台灣的執政權,起因大半都是由於失去青年的支持所引起。

台灣青年的22K魔咒

台灣經濟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一直到2000年,年均增長率為8.6%,不僅成為名震全球的亞洲「四小龍」之首,而且社會貧富懸殊很小,收入最高的10%人口,財富擁有量大致是收入最低的10%人口的4~6倍。

同一時期,台灣GDP總量占中國大陸的比重,在1980年為13.7%;1990年達到最高點,為43.8%;此後逐漸下降,到2000年,仍高達29.7%。

台海兩岸經濟增長比較(1951-2011)

但是從2000年開始,台灣經濟嚴重失速,降為3.7%左右。到2015年,台灣的GDP已經降到只占大陸的4.7%,在全國各省份中,只能排名第六,前面五位分別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逼近台灣的還有四川、河北、湖北等六個省。

不可否認,GDP這種數據,統計水分大小和其本身質量高低,皆不可一概而論。但具體到個人收入,則可實實在在比較一番。

在台灣,關於收入,流傳最廣的是所謂「22K」,也就是說,剛入職的大學生,工資收入每個月為2.2萬元新台幣,在今天,摺合人民幣4700多元。問題的糟糕之處在於,這個起薪,已經維持了將近20年不變。

如果起薪不能反映全貌,那麼入職之後的工資增長幅度更能說明問題。2014年,台灣經濟景氣回升,其中,2014年1—11月,員工年平均實質薪資為新台幣45550元(合人民幣9700元),年平均實質經常性薪資和人民幣7800多元。

對台灣經濟的停滯不前,有人認為發達經濟體經濟放緩是必然,但同為四小龍的韓國和新加坡,似乎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他們都已經把曾經居首位的台灣遠遠拋在背後。

起薪不變,工作若干年之後,工資上漲幅度也很有限,加之整個經濟體都處於不景氣狀態,那麼這樣的職業前景無疑是黯淡的。

大陸是不是台灣青年的選項

然而台灣畢竟有過40年高速增長,積累了大量社會財富。截至2016年3月底,大陸累計批准台資項目96036個,實際利用台資金額632.9億美元。

大陸是台灣的主要投資地區,2011年曾有高達79.5%對外投資集中於大陸,2015年降至50.5%,但與之相比,第2至5名國家,占比合計僅26.9%。大陸仍是台商投資的首選。

這麼多的台資企業,需要相當數量的「台干」,這是台灣青年進入大陸工作的便利通道。事實上,個案顯示,工作三五年之後,在台灣的薪水能夠漲到月薪4萬元新台幣左右,而在大陸,則可以開到7萬多元新台幣。

這種金錢上的誘惑,是無論如何抵擋不住的。台灣1111人力銀行公關總監何啟聖稱,有七成四的西進人才,年薪平均比在台灣增加新台幣37萬元(合人民幣近8萬元),因此有五成七的人赴大陸工作後,無意再回台灣。

台灣東吳大學畢業生

2015年有報道稱,三分之一的台灣青年想西進大陸發展。

不過,到大陸發展的「西進運動」往往受到政治因素的深度影響。根據上海台協統計,今年暑期,上海台資企業提供給台灣學生實習後留任的工作機會,是去年上半年的兩倍,去年下半年的三倍,規模創新高。但台灣大學生實習期滿,願意留任在大陸工作的只有兩成,跌到最低,相比歷次總有過半,甚至高達七成的留任意願,明顯看出熱情冷卻。上海台商協會認為,這反映台生及家長們對目前兩岸關係發展存在擔憂。

有台灣人力資源專家鼓勵台灣青年參與「新南向運動」,往東南亞和澳洲發展。問題是,進入東南亞,門檻顯然比大陸要高,首先是語言與文化不同,增加溝通成本,其次市場成熟度也是問題。

而另外有人則認為,當你在大陸當地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履歷表上就可以寫:曾在中國大陸負責某某工作。對你的下一份工作來說,不論是留在大陸、回台灣,或是亞洲的其他地區,這份在大陸工作的經驗都會為你加分,因為這是所有廠商都想去的市場。澳洲打工的經驗沒有這種效果。

大陸留不留得住台灣青年

上述何啟聖認為,比起台灣就業環境,大陸就業環境更好的主要原因,是職業生涯發展空間大、人脈拓展廣、薪資成長性佳。但要在大陸工作也必須具備專業能力、適應當地風俗民情,以及在當地擁有業界人脈。

他舉了一個很誇張的例子,一個來自甘肅蘭州在上海工作的女生,擁有美國註冊會計師(CPA)金融證照,一般人要10年才能拿到,這名女生2年就拿到了。但她到上海工作發現,隨便和一個人擦肩相撞,那位路人就擁有CPA證照,可見到大陸工作擁有專業證照是必備的條件。這個說法非常天方夜譚,但他可能是希望藉此告誡台灣學生,大陸的職場競爭是很激烈的,相比台灣,大陸每年畢業好幾百萬大學生,其就業本身也是難題,台灣學生的優勢在哪裡?

大陸職場競爭,遠比台灣激烈。

不過他所談到的適應當地風俗民情,倒是點中要害。2014年的大陸《台灣研究集刊》第五期有一篇論文的調查數據顯示,多數台灣青年反映,如果時間較短,他們會選擇在大陸生活,但從長遠角度看,除非有非常合適的工作,否則他們還是傾向於回台灣生活。

不少台灣青年發現台灣社會的規範性、舒適度和便利度是大陸近期內無法企及的。這使得不少台灣青年產生「大陸匆匆過客」的心理。當問及「覺得對哪邊的生活比較習慣」時,高達75.82%的人認為在台灣生活比較習慣,認為比較習慣大陸生活方式的比例僅為3.29%。當進一步問到「傳統節日更希望在哪邊度過」時,75.69%的受調查者希望在台灣度過,希望在大陸過傳統節日的僅為6.96%。

也有主動了解和適應大陸風土人情的案例。有一個叫田臨斌的台灣作家撰文稱,在大陸工作那幾年,利用周末,大量閱讀大陸1949年之後的書,藉此了解台灣寫的反共救國歷史,跟大陸是如何度過大饑荒,文革等故事。同時也看了改革開放30年相關書籍,了解現在耳熟能詳的大陸企業,如聯想、海爾等公司發展的脈絡。他在大陸工作經常引用很本地的材料,例如三個代表、學雷鋒、農業學大寨等等,讓大陸人覺得倍感親切。如果跟他不熟,甚至不會發現他從台灣來。

「西進運動」的兩難

不可否認,中國大陸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儘管兩岸存在政治阻隔,但是卻不能阻斷兩岸在經濟上的深度交流,在今天,台灣經濟怎麼發展,成效如何,更是越來越依賴於大陸經濟狀況。長期來看,會有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進入大陸學習、工作。

兩岸越來越多的人員,特別是青年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他們相互之間的了解、學習和融合總歸是好事,也是抑制台獨傾向的根本之一。但同時,就目前來看,大陸對台灣的吸引,主要是經濟方面,而不是生活方式,因此大陸必須保持經濟增長勢頭,在可見的未來,對台灣青年形成更大吸引力。但目前大陸經濟存在下行可能,哪怕對遏制台獨而言,也值得警惕。

兩岸年輕人的交流

此外,兩百萬在大陸的台灣人,是遏制台獨的具體力量。但也要看到,參與「西進運動」的,目前為止也只占全部台灣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數台灣人仍需在台灣本地謀生活、謀發展。因此,無論如何體貼入微地關心兩百萬在大陸的台灣人,對一個已經依靠選票決定政治走向的政治體,效果雖然很大,但仍然是有限的。

解決之道,短期來看,還是解決如何走出22K的問題。吸引台灣青年到大陸拿到更高的收入突破22K魔咒,是方法之一;但如能把巨量經濟體的輻射能力擴散到台灣,使一般台灣青年也能從中獲益,那麼台獨的空間必定被壓縮。國民黨如能在這方面出力,相信選民一定記得它的好。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32522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