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得了便宜還賣乖 警惕對華恩將仇報!

據俄羅斯《導報》25日報道,俄航空企業一名經理透露,俄中不久前簽署向中國出口AL-31和D-30航空發動機的新合同,中國將在3年內獲得這兩種型號發動機各100台。按製造商俄土星科研生產聯合體以前的說法,對華出口的D-30發動機總量已達239台。有俄羅斯軍事專家指出,中國繼續為軍機購買俄制發動機,或許表明中國軍工企業雖付出巨大努力,但仍無法研發出性能可與俄同類產品媲美的發動機。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中國的航空發動機都沒有引起關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幾乎所有的飛機都仿製蘇聯,作為配套工程,也仿製了對應的航空發動機,因此那個時候並未出現所謂的「心臟病」問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航空工業整機進步發展非常緩慢,幾乎沒有全新型號發展,殲-8系列戰鬥機雖然是個新型號,但從氣動布局到動力裝置基本上與殲-7屬於一代飛機,發動機的落後仍未凸顯。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當解決了三代機的氣動、電傳、火控等一系列難題後,人們才發現配套的發動機遲遲無法研製成功。在航空工業騰飛的關鍵時刻,發動機拖了後腿,人們才發現「心臟病」之痛。

時至今日,中國飛機的發動機大多裝備俄制發動機這是事實,但中國此時再購200台俄制發動機或許另有玄機。中國採購AL-31和D-30發動機數量雖然看似不少,但每個型號卻只有100台,AL-31型發動機一部分將被用於蘇-27與蘇-30的翻修,另一部分可能被安裝在殲-10戰機戰機上,這可以保證中國已有的空中戰力,但如果說中國第四代戰機也要全部安裝這個型號發動機,僅在數量上就存在嚴重的不足的問題。而且在中國已經擁有殲-20和殲-31兩款先進四代戰機的情況下,中國只採購了100台AL-31,顯然,中國第四代戰機的動力系統已有成熟的國產替代方案。

同時,在D-30發動機上,100台更是捉襟見肘。這批發動機不僅將被用於國內伊爾-76機隊的翻修,也可能成為轟-6K和運-20兩個重要項目的「啟動引擎」。據公開消息推測,轟-6K已至少在三個轟炸機師同時裝備。儘管目前尚未換裝完畢,但即使以每個師一個轟-6K團計算,就需要消耗120台D-30發動機。按照每團20架,總共60架計算,如果考慮大約25%的備用發動機,這一需求就增至150台;運-20已經製造了五架原型機,假設年內再製作兩架生產型,並預留25%的備用發動機,則又要消耗35台發動機;如果再加上至少數十台發動機作為國內伊爾-76機隊的維護備件,那麼即使中國擁有239台D-30在2016年底也將基本消耗完了。

有資料顯示,中國在2014年就已開始進行WS-18發動機的裝機試飛。與早在2011年就開始裝機試飛的WS-20不同,WS-18發動機因為基本機構與D-30完全相同,整個試製過程相當順利。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還根據自身需要,改善了發動機的高原性能,使其在高原地區使用時更加得心應手。如果2017年,運-20依舊保持較高的交付速度,那幾乎可以肯定,過程WS-18發動機屆時已批量投產並正式裝備國產大飛機。這樣的話,中國大飛機數量將徹底擺脫進口發動機數量的限制,並為WS-20發動機的最終成熟爭取到充足的時間。

目前來看,中國航空動力問題正在逐步解決,並已經廣泛裝機使用。儘管我國的航空發動機尚未能夠完全實現國產化,但中國對俄制發動機的需求已並非像從前那樣的迫切。其實,中國採購俄制飛機發動機固然有自身的需求,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咋俄羅斯遭到西方集體制裁的情況下為其「輸血」。然而,俄稱中國無法研發出性能可與俄同類產品媲美的發動機不免讓人感覺是得了便宜還賣乖。在歷史上,這個國家對我們「過河拆橋,恩將仇報」的事情沒少做。對此,需要保持足夠的警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32350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