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槿惠被邪教控制 精神控制為何這麼厲害?(組圖)

韓英倫| 2016-10-29| 檢舉

這幾天,一則傳聞甚囂塵上,傳說泡菜國總統朴槿惠竟然是被「邪教」所控制的!在各路媒體深挖背後線索之際,朴槿惠總統還正式發表講話,向國民致歉和解釋部分事實。

● 朴槿惠的親信崔順實

據說這個女人就是崔順實,朴槿惠的閨蜜(與其交往頗深邪教二代)。朴槿惠連在公眾場合發言演講稿都第一時間發給她看,接待外賓怎麼穿衣服、怎麼表情、如何回答也都聽她的。

「邪教」一說尚無定論,不過世界民眾熱愛八卦,拍案驚奇之時,我們也很好奇,所謂信任,如何演變為「精神控制」?看起來那麼聰明的人,為什麼最後也會被「控制」呢?

我想起前不久,曾經有一篇新聞報道,說的是一位苦惱的丈夫,他的妻子參加了叫「創造豐盛」的靈修,家不回,孩子不管,還把家裡一百多萬存款都投入其中,妻子常常怪丈夫不進步,不跟自己去靈修,自己則辭了工作全身投入創造豐盛,一天超過12個小時在裡面。這位丈夫與愛人的關係已走到離婚的邊緣,他出於好奇實在想了解妻子為什麼會這樣,於是他成為「臥底」親身體驗了社會上爭議一時的所謂「靈修」課程,看到的情境是這樣的:

「過了十分鐘左右,房間裡傳來幾聲此起彼伏的『我好累』,聲音越來越高,節奏越來越快,最後變成了尖叫和哭喊,緊接著一陣劇烈的嘔吐聲。一陣短暫的平靜之後,又是一陣尖叫和哭喊,進去的男女喊著『我錯了,還要我怎麼樣』之類的話,又是一陣猛烈的嘔吐……」

丈夫被眼前的場景震撼,他不得不相信自己的妻子被「邪教」所深深控制了。

的確,現在市場上這樣靈修課程並不在少數,很多號稱心靈培訓,但是實際上也用的是一些「邪教」組織的慣用精神控制的方式,其目的就是讓你深陷其中,心甘情願被套取資源。

被加持的「情感依賴」

「對自我的感覺越不好,越希望有個東西接納、護持自己,這樣我感覺自己更好了。」一些號稱心靈陪伴,成長的課程,實則正是一次次給你製造接納、喂養欲求不滿的空虛情感,讓你在自我感覺良好中,博得你的信任和依賴。

朴槿惠說自己與這位「閨蜜」是在患難時建立的交情,她媽媽過世後,正是這個邪教二代的閨蜜,陪伴在側,給她建議;在生活上,對於不會打理自己衣服、不會修飾自己的朴槿惠來說,而崔順實正是能夠和她一起買衣服、買胸針、看連續劇的最佳伴侶。

● 1979年,27歲的朴槿惠和23歲的崔順實

可以想見,一個目睹過自己的父母被暗殺的少女,常年身處政治鬥爭的中心,也沒有組建自己穩定的小家庭,朴槿惠多麼需要在情感上為自己找到一些溫暖和信任,甚至是依賴,在內心安全感嚴重缺乏的時候,她需要的是朋友強有力的安慰和支撐。

其實,所有的精神控制正是從接納和陪伴開始的,往往一些心靈培訓機構上來就說,「你是宇宙的中心,受神寵愛的子民,我看重你,我無條件接納你……」,而且往往會以兄弟姐妹相稱,讓你有找到「家庭」的感覺。

每個人都需要他人的關愛,情感上的接納和填補空虛是依賴的開始,而在情感依賴建立之後,導師說的什麼話,你自然也就更願意相信,因為你從感性上來說甚至不願意相信她說的是錯的。

● 左一為朴槿惠的父親朴正熙,右一為崔順實的父親崔泰敏

強大自我的美好「投射」

作為「國民女兒」的朴槿惠,她跟希拉蕊不一樣,並不是先天的「鐵娘子」,權力角色對她來說,只是一種「繼承」來的責任。

她多次在公眾場合提到給自己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在我最困難的時期,使我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是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簡史》,自從與《中國哲學簡史》相遇,我恢復了內心的寧靜……」

● 朴槿惠多次提到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簡史》

這段話語顯示朴槿惠迫切需要「精神拐杖」之程度,雖然只要再多做了解,就會發現馮友蘭在現實里的騎牆作風與其著作中表現出來的風骨並不一致。但也從側面證明朴槿惠在精神的成長上,並未足夠完善,是抱著「急病投醫」的迫切,並未來得及對信息和價值觀做過多整合。

其實,當時朴槿惠父親的手下,一個情報部門的官員曾多次提醒他父親,朴槿惠涉嫌被「邪教」控制,她的父親都並沒有放在心上。導致朴槿惠在後來的日子中,一直以「閨蜜」作為自我的精神資源。也許,當她深感自己「能力不夠」的時候,這個內在的精神憑藉,讓她能以強大的自我形象維持政壇上的首領角色。

● 朴槿惠就崔順實事件向國民道歉

然而,正是這種強大精神資源的供給,在很多控制人為目的的靈修中也是常用途徑。他們往往刻意給你即時的強大感,因為「揭曉偉大宇宙的秘密」、「接通宇宙的能量」、「通曉宇宙的精神」這些精神上的絕對正確感,能夠讓你的無力變成掌控。

我朋友,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機遇偶然,學習起了靈修,她開始對一位仁波切奉為上師,老師走到哪裡,她就跟到哪裡,一切改變了,她的生活貌似從此有「信仰」,這個「信仰」讓她成為朋友圈的權威角色,也一改在家庭中的「弱勢地位」,成為可以指責丈夫「不上進」的人,這種被加持的歸屬感,改變了她過去唯唯諾諾的形象,變得有主見,也變得有精神追求,這種自我感覺的良好,讓她深陷其中,自甘閉目。

很多人都有類似這樣的感覺,每次在心理培訓、特別是靈修的高峰精神體驗之後,回到現實覺得非常無力。這是因為,真正的成長需要通過艱難的時間打磨,一步步來實現的心智成熟,而且很多時候心智的成熟是要在具體很多棘手的生活痛苦中,反省、頓悟、糾結、自我博弈……等到你的承受力、理解力經歷理性的洗禮,才能達到的。

胡因夢說的「真正的修行人不關心心想事成,也不會去關心吸引力法則,也不會去太在乎所謂的秘密這類的書籍。因為這一類的書籍它是世間法,它不是出世法。這類書籍它關懷的就是我怎麼用我的念力去吸引來我要的結果。這些書籍幾乎內涵都是我怎麼觀想我擁有一億人民幣的狀態是什麼樣子,或者我擁有一輛勞斯萊斯汽車到手的時候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我怎麼樣可以活得更心想事成,心想事成這個『心想』兩個字表示你有慾望。『事成』表示你希望你的慾望能夠達成,而這個心想事成這種理念的本身,跟真正的自由解脫是沒有直接關係的。」

需要警惕的正是這種情況,靈修成了一件美麗的衣裳,通過某教、某人的「給」,好像突然能夠成為了另一個更強大美好自己,沉醉於這種美妙感受,就容易被邪教操控。

作者|黃橙子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32177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