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1日晚上,央視《新聞聯播》首次在太空播出,景海鵬、陳冬兩名航天員在天宮二號實驗艙內,首次天地同步收看到了該節目。有專家指出,在太空中實時收看《新聞聯播》和視頻通話看似是很簡單的一項任務,但卻需要強大的航天測控能力在背後進行支持,目前全世界能獨立完成這項任務的只有美國和中國。
據了解,在軌飛行任務期間,按照計劃地面科研人員將持續每天實時上傳《新聞聯播》,此外還將推送航天員自己喜愛的其他節目。除了音視頻節目,在天宮二號上航天員還可以與地面人員進行視頻通話,往來電子郵件,豐富了他們的太空生活。
大陸微信公號「國科環宇」刊文指出,神舟十一號的兩名航天員在太空中實時收看《新聞聯播》,離不開全球數據中繼衛星的支持,這是軍事實力的體現。
文章稱,神舟天宮組合體運行在距離地面大約393公里的高度,受地球曲率影響,地面或海面單個測控站對393公里高度的神舟天宮組合體的測控、通訊範圍很小,如果要保持不間斷的通聯,理論上需要布設100多個站點均勻分布在地表,這在經濟上、政治上都是不可能的。
眾所周知,《新聞聯播》平時是30分鐘,這期間神舟天宮組合體已經圍繞地球飛行半圈,依靠地面測控站進行不間斷視頻直播的話,最理想情況也需要10多個測控站,中國的地面測控體系現在也缺乏這個條件。這時就必須使用衛星跟蹤與中繼技術,依靠中繼衛星進行不間斷的全球信號傳輸,這個能力目前只有美國和中國具備。
文章指出,實時觀看《新聞聯播》和視頻通話展示出了中國航天衛星跟蹤與數據中繼傳輸系統的強大能力。能進行如此長時間、大容量、穩定的天地通信,主要依靠三顆天鏈中繼衛星來保障,這是一個航天強國的絕對標誌,也是中國軍事航天的重大進步,更是硬實力的展現。
兩名航天員天地同步收看到《新聞聯播》節目(圖源:央視截圖)
大陸軍事專家科羅廖夫曾刊文指出,中繼衛星對軍事航天的最實際效益,是可以組成實時衛星偵察系統。使用數字圖像傳輸的型偵察衛星,將拍攝到的視頻,經處於靜止軌道的數據中繼衛星傳輸,再由中繼衛星轉發至地面控制站,可實現不間斷的實時偵察,這對軍事戰略和戰術偵察具有重大意義,是能夠改變戰爭進程的武器裝備。
與普通通信衛星相比,數據中繼衛星需要克服的首要技術難題是對太空飛行器的捕獲和跟蹤。此外,中繼衛星為了與眾多中低軌道衛星通信,天線處於複雜的變速運動狀態,在轉動速度、加速度和角度上都沒有規律,天線的機械驅動機構不僅要精度高,而且要求在惡劣工作環境下長時間穩定運行,製造難度很大。
由上可知,數據中繼衛星技術難度卻相當大。據了解,美國在上世紀60年代即成功發射靜止軌道通信衛星,但在約20年後才擁有數據中繼衛星。中國則直至2012年才發射了天鏈一號的三顆衛星,建立起自己的全球數據中繼衛星系統。
迄今為止,外太空在軌14顆中繼衛星,其中美國6顆、俄羅斯2顆、歐盟2顆、日本1顆、中國3顆。由於至少需要3顆中繼衛星才能實現全球組網,所以目前能夠組成完整衛星跟蹤與數據中繼傳輸衛星全球網絡的只有中國和美國。
有觀察稱,數據中繼衛星可以稱得上是當今技術含量最高的通訊衛星,是軍事航天象牙塔上的王冠。需要指出的是,儘管中國直到2012年才完成第一代「天鏈一號」數據中繼衛星體系的建設,但投入應用的速度卻令外界震驚:
2013年,中國女航天員王亞平在天宮一號內進行「太空授課」;2016年,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在天宮二號內實時收看《新聞聯播》,這些看似簡單的行動,實則是北京對自身航天測控實力的一次展示,是對中國懷有敵對和遏制慾望國家的一次軍事威懾。
相關新聞: 太空看《新聞聯播》暴露了中國的軍事航天作戰實力
據央視網報道,10月21日晚上,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首次在太空播出,景海鵬、陳冬兩名航天員在天宮二號實驗艙內,首次天地同步收看到了《新聞聯播》節目。據了解,在軌飛行任務期間,按照計劃地面科研人員將持續每天實時上傳新聞聯播,此外還將推送航天員自己喜愛的其他節目。除了音視頻節目,在天宮二號上航天員還可以與地面人員進行視頻通話,往來電子郵件,豐富了他們的太空生活。
兩名航天員在天上收看《新聞聯播》
在太空中實時收看《新聞聯播》和視頻通話看似是很簡單的一項任務,但鮮為人知的是,這需要強大的航天測控能力在背後進行支持,特別是全球數據中繼衛星的支持,這是軍事實力的體現。神舟天宮組合體運行在距離地面大約393公里的高度,受地球曲率影響,地面或海面單個測控站對393公里高度的神舟天宮組合體的測控、通訊範圍很小,如果要保持不間斷的通聯,理論上需要布設100多個站點均勻分布在地表,這在經濟上、政治上都是不可能的。
眾所周知《新聞聯播》平時是30分鐘,這期間神舟天宮組合體已經圍繞地球飛行半圈,依靠地面測控站進行不間斷視頻直播的話,最理想情況也需要10多個測控站,中國的地面測控體系現在也缺乏這個條件。這時就必須使用衛星跟蹤與中繼技術,依靠中繼衛星進行不間斷的全球信號傳輸,這個能力目前只有美國和中國具備。
實時觀看《新聞聯播》和視頻通話展示出了中國航天衛星跟蹤與數據中繼傳輸系統的強大能力。能進行如此長時間、大容量、穩定的天地通信,主要依靠三顆天鏈中繼衛星來保障,這是一個航天強國的絕對標誌,也是中國軍事航天的重大進步,更是硬實力的展現。
中國的天鏈一號衛星
數據中繼衛星是個好東西,但技術難度卻相當大,美國在60年代即成功發射靜止軌道通信衛星,但在約20年後才擁有數據中繼衛星。中國則直至2012年才發射了天鏈一號的三顆衛星,建立起自己的全球數據中繼衛星系統。迄今為止,外太空在軌14顆中繼衛星,其中美國6顆、俄羅斯2顆、歐盟2顆、日本1顆、中國3顆。由於至少需要3顆中繼衛星才能實現全球組網,所以目前能夠組成完整衛星跟蹤與數據中繼傳輸衛星全球網絡的只有中國和美國。
中繼衛星
中繼衛星對軍事航天的最實際效益,是可以組成實時衛星偵察系統。使用數字圖像傳輸的型偵察衛星,將拍攝到的視頻,經處於靜止軌道的數據中繼衛星傳輸,再由中繼衛星轉發至地面控制站,可實現不間斷的實時偵察,這對軍事戰略和戰術偵察具有重大意義,是能夠改變戰爭進程的武器裝備。
大家想必對前一陣子,吉林一號衛星拍攝飛行中的飛機印象深刻吧。而近期軍方媒體曝光的圖片顯示:吉林一號衛星是中國第一次商業衛星同時還是軍民融合項目。同時據外媒報道,中國還有多顆軌道偵察衛星。想必你懂了吧,一方面可以實時偵查拍攝,一方面可以實時傳輸,這說明中國完全有能力可以通過實時衛星偵察系統偵察遠離本土的熱點地區,譬如美國總統是否真的去某個山莊度假。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32041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