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第一副總理巴克特然·薩金塔耶夫請求土地改革委員會成員向哈民眾說明:不應對與中國的合作感到擔憂。
據俄羅斯媒體報道,哈土改委第三次會議當日在阿斯塔納舉行,主要討論對外出租耕地問題。
哈薩克地圖
薩金塔耶夫在會上表示:「不應一味對中國人感到擔心。就在昨天,國家元首召開了外國投資者委員會會議,呼籲外國人到我國投資。誰也沒打算將土地割讓或出售給外國人,我們的法律禁止這樣做。」他指出,中國邊境地區願意購買哈商品,這為提升哈出口潛力提供了機遇。
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
不過一些委員擔心,一旦租地給中國人,將給耕地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害。
哈共產主義人民黨領導人弗拉季斯拉夫·科薩列夫說:「我主張不讓外國人染指土地,哪怕是租地也不行。」
報道稱,哈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於5月5日下令暫停執行《土地法》中有關耕地出租的四項規定,同時下令成立土地改革委員會,討論有關問題。該委員會此前已舉行兩次會議,對於是否允許向外國人出租土地,與會者仍存在分歧。
哈薩克是中國的友好鄰邦,在哈薩克阿里—法拉比國立大學東方學系訪學期間,筆者有幸近距離與哈薩克學術界進行了交流,受益良多。筆者還採訪了哈薩克阿里—法拉比國立大學東方學系教授、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納比堅,與他探討了中哈關係、兩國的學術交流等問題。
中哈兩國合作勢頭良好
袁劍:您是哈薩克國內研究中國問題的著名專家,與中國學界和輿論界也有著密切聯繫。對當前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和哈薩克提出「光明之路」發展戰略,以及當前中哈兩國合作狀況與前景有什麼看法?
納比堅:哈薩克與中國是友好鄰邦,兩國自1992年建交以來,雙邊關係基礎牢固,一直穩定發展。這一是得益於雙方地緣合作共贏和經濟發展互補。哈薩斯斯坦是獨立國協內僅次於俄羅斯的第二大對華貿易夥伴。二是兩國不存在原則性分歧,尤其是不存在領土爭議。哈薩克與中國之間已經完成了勘界,並就此簽訂了相關協議。
習近平與納扎爾巴耶夫會晤
哈薩克與中國的關係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兩國間一系列合作機制已經建立起來。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中首次提出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哈薩克既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非常重要的國家。此外,「一帶一路」戰略作為一個遠景設想,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相關機構輔之,對包括哈薩克在內的周邊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納扎爾巴耶夫總統也提出了「光明之路」這一哈薩克自己的發展戰略,以發展經濟。雙方之間存在利益上的契合點。
所以,9月納扎爾巴耶夫總統在赴北京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慶典期間,哈薩克與中國簽訂了總額達23億美元的多項雙邊合作協議,兩國間雙邊合作的潛力非常巨大。
哈薩克派出儀仗隊參加9.3閱兵
兩國之間多領域、全方位合作的局面,不僅是兩國關係的問題,也具有地區與世界性意義。哈薩克歷來是東西方文化交融交匯的橋樑,在當代全球化和區域經濟合作大背景下,哈薩克具有良好的地緣位置。哈中發展戰略有相似之處,兩國之間的地緣關係緊密,在哈薩克的交通、能源等方面,雙方具有開展合作的現實基礎。因此,在哈—中深化兩國合作以及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之下,哈薩克所處的獨特地緣位置及其在這一大背景下所能夠發揮的作用,具有世界意義。如果兩國間能夠將「一帶一路」和「光明之路」順利對接,將為兩國關係的進一步發展確立新的基礎。當然,目前中國是經濟大國,哈薩克需要中國方面的投資,同樣,中國也需要哈薩克的資源,兩國之間存在廣闊的合作前景。
哈薩克中國問題研究正在向專業化發展
袁劍:目前哈薩克中國研究的基本狀況如何?請介紹一下哈薩克阿里—法拉比國立大學東方學系、漢學教研室和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的歷史。
納比堅:哈薩克的中國研究是在獨立之後才真正開始的。此前,其中國研究附屬於俄國—蘇聯的中國研究(漢學研究)。在19世紀,有一位多才多藝的哈薩克東方學家瓦里汗諾夫,他在19世紀中期對中國新疆地區的考察以及社會經濟狀況的記載與分析,水平非常高,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哈薩克中國研究的開創者。此後,再沒有出現哈薩克人進行過這麼深入的中國研究。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出現了哈薩克族出身的中國研究專家,他們在莫斯科等地接受專門的中國研究和漢學研究訓練。較為著名的有克拉拉·哈菲佐娃。到了90年代,也出現了一些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包括我們的前系主任努爾嘉瑪麗·阿力達別克,他們的研究主要利用清代漢文史料,並結合俄文史料進行研究。此外,在哈薩克獨立前夕的1989年,在高校設立了東方學系,主要講授漢語,培養研究中國語言文學的專門人才。
納扎爾巴耶夫
哈薩克獨立後,迎來了一個漢語研究和學習熱潮,基本集中在兩個領域:語言學和歷史學。這些年來也培養了不少人才,包括現任駐華大使沙赫拉特·努雷舍夫,他就是第一屆畢業生。
近些年來,隨著哈中兩國關係的發展,開設漢語課程的高校日漸增多。越來越多的哈薩克學生前往中國留學。現在哈薩克對中國的觀點也隨之發生變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同於蘇聯時代,認知更加客觀、正面。此外,現在大學正在向研究型方向轉變,包括歷史、文學、政治等,漢語更多成為研究中國問題的基礎。2012年,我主持設立了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要研究當代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當代中國與哈薩克外交與經貿問題。我認為目前理論研究有點滯後,希望能改變這種局面。前不久,中心獲得了一項國家課題——哈中關係現狀與未來問題研究,這是哈薩克首個專門研究哈中關係的國家項目,具有開創性意義。
納扎爾巴耶夫訪問中國
在習主席訪問哈薩克後,中國為哈薩克學生來華留學提供了諸多的獎學金名額,此外,中國學者也參與到哈薩克的學術研究中來,這有助於促進兩國之間的相互理解。自獨立後,很多學位論文都以哈中關係為題。我們研究中國的基礎正在逐步建立,我們在學術上也在跟中國專家合作,我們有信心將其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袁劍:關於中國研究,您以及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在未來有何計劃?
納比堅:現在哈薩克對中國的研究多側重於當代問題研究。我正在和中國同行探討通過課題研究合作,來更好地推進相關問題的探索。目前哈薩克的漢學研究力量十分分散,因此我想組建一個中國學研究協會,將教學與研究結合起來,可能在今明兩年建立起來。
我們也非常樂意跟中國國內的相關學術機構,如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建立合作關係,推進雙方之間的學術交流、學生互派等事宜。我們和中國一些機構還在籌備一個關於「一帶一路」與「光明之路」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讓更多學者來哈薩克親身考察,了解真實的哈薩克及其當代社會的現狀。作為中國問題研究者,我將盡力做些工作,推進兩國學者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同時為兩國間各項關係的良好發展提供必要的建議。這也是我們共同的使命。
對哈經貿投資需了解國情適應當地社會文化環境
袁劍: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有很多中國企業來哈薩克投資興業。其間,有不少積極方面,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如何與當地的文化環境相適應的問題。前不久在東哈薩克州就出現了中國有色金屬公司中國工人和哈薩克工人衝突的問題。中國企業在哈薩克進行商貿活動,應如何適應當地的社會文化環境?
納扎爾巴耶夫訪問中國
納比堅:哈薩克獨立20多年來,很多外國企業都在哈薩克投資,衝突的事情時有發生,曾經也發生過土耳其工人和哈薩克工人的衝突,也有本國工人與僱主之間的衝突。如何避免?首先要遵守所在國法律,同時在制定合同過程中,按照當地規章制度來辦理,以免發生誤解。中國公司在來哈投資時應該聘請專家進行前期調研,或者在派駐人員之前進行當地歷史文化國情的培訓,這些都值得去做,而且效果會比較好。總之,這些事情做好的話,在哈的商業活動並不複雜。反之,一旦發生衝突影響會很大,後果也比較嚴重。
袁劍:目前中國國內民眾對中亞了解非常少,很多人對哈的認識還停留在蘇聯時代的刻板印象。當然,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中國需要開闊國際視野,這也是中國做好周邊外交的前提條件。為此,來哈交流訪問的學生和學者也越來越多,他們也把關於真實的哈薩克的認識帶回中國,幫助中國民眾更加客觀地認識哈薩克。對來哈的中國學者和學生,哈薩克人民怎麼看?
納扎爾巴耶夫訪問中國
納比堅:你說得很對。現在面臨的是哈薩克人如何看中國,中國人如何看待哈薩克的問題。用蘇聯時期形成的對中國的概念來談論當代中國,已完全不符合實際。蘇聯解體後,哈薩克民眾的觀念已發生很大變化,與蘇聯的總體觀念不同,與中國國內的哈薩克族也不一樣,它具有自己的主體性。我們要研究哈薩克自身的民族—國家主體性問題。我在哈薩克已經20多年了,剛(從中國移民)至哈薩克時,感受到的對於中國的觀念還是蘇聯時代的對華印象,但現在對中國的觀念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在給研究生上課的時候,「中國」如何定義?跟以前對中國貧窮、落後等的印象不同,現在又看到了中國的人口優勢、經濟體量、發展活力等方面。中國是一個立體的中國,不能將其簡單化。比如說,中國商品的質量檔次問題,實際上中國既生產廉價的日常生活用品,但同時也生產高精尖的工業產品,就看我們如何來選擇。之前中國從蘇聯進口哈薩克生產的機械設備,但現在哈薩克反過來進口中國的工業產品。因此,如何了解當代的中國,是值得我們哈薩克學者進一步研究和關注的議題,而中國學者也需要更多地了解真實的哈薩克和中亞,以確立其關於這個區域的新的認知。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32031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