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太空人是景海鵬和陳冬
【諸葛小徹軍情觀察第1102期】北京時間10月17日早晨7點30分,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執行此次任務的太空人是景海鵬和陳冬,其中景海鵬是第三次乘坐神舟飛船進入太空,今年50歲的景海鵬看上去非常年輕,氣色像30多歲的年輕人,有分析人士指出,這可能和航天員平時的膳食結構有關,因為他們都有專業的營養師為他們補充所需的營養物質。
作為中國建造並發射的第11艘飛船,它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將景海鵬和陳冬兩名航天員,將與上個月發射的「天宮二號」對接。那麼,這次航天發射究竟應用了哪些先進技術並要執行哪些特殊任務呢?先說航天任務必不可少的運載火箭,這次發射任務使用的是長征二號F火箭,它於1992年研製,並於1999年11月19日成功將首艘神舟一號飛船射向太空。
圖為神舟11和天宮2號交會對接示意圖
長征二號F又分為基本型和改進型,自神舟七號之後,都由改進型來執行發射任務。火箭起飛質量約493噸,起飛推力約600噸,發射載人飛船型號和發射天宮空間實驗室的型號(無逃逸塔)的整流罩直徑分別為3.8米和4.2米,火箭全長分別為58.34米和52米。可以把8.8噸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點200千米、遠地點350千米、傾角42°的橢圓形近地軌道,為保證航天員的安全,長征二號F火箭還配備了逃逸塔。
逃逸塔安裝在飛船頂部,塔高8米,頗似避雷針。它的任務是在火箭起飛前900秒到起飛後120秒時間段內,若火箭發生故障,逃逸塔可以將載有航天員的軌道艙和返回艙與火箭分離,並安全著陸。至於神舟十一號飛船,則利用了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技術,可一船多用,既可留軌觀測又可作為交會對接飛行器,成為天地間的太空擺渡車。目前,已知神舟十一號應用的創新技術包括:寬波束中繼子系統,這是一種能極大提高天地間通信鏈路範圍和可靠性的技術,使飛船在軌的每時每刻都能與地面控制中心聯繫。
圖為神舟11號飛船太空人
另外,飛船還換代了此前在交會對接中常用的CCD成像敏感器,這實際是一種高精度的測量設備,而神舟十一號安裝的新一代光學成像敏感器能將原先需要約10秒的首次捕獲時間降低到幾百毫秒!神舟十一號飛船入軌後,計劃將在兩天內完成與此前發射入軌的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進行交會對接,形成太空組合體。隨後,兩名航天員將進駐天宮二號,完成在軌飛行30天,期間,兩名航天員將開展一系列科學實驗,由於此次要進行很多之前尚未進行的空間實驗,這也是航天員景海鵬會第三次進入太空的原因之一,這一點也讓國人感到很振奮。
完成組合體飛行後,神舟十一號飛船會與天宮二號分離,並在1天內返回著陸。神舟十一號飛船的這次任務可概括為3個,包括:測試空間站與飛船的交會對接和載人飛船的返回技術;考核較長期的太空停留,太空組合體對航天員身體的保障能力;開展航天醫學實驗、空間科學實驗、在軌維修等技術試驗,以及科普活動。總之,神舟十一號飛天是中國載人航天的重大事件,它將成為中國於2020年最終建成空間站的序曲。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