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網軍事10月13日報道】美國保守派媒體Breitbart新聞網11日報道稱,「維基揭秘」網站7日公布了美國前國務卿、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卸任後在高盛集團內部的演講,部分涉及南海。據披露,2013年10月29日在高盛的一次私人演講中,希拉蕊談到南海問題時聲稱,中國「有權堅持他們的主張」。該爆料的真實性未得到希拉蕊團隊確認。
據報道,希拉蕊告訴聽眾,「全世界48%的貿易運輸都要穿越南海」,「你不能以此來反對他們(中國)」,「他們有權堅持自己的主張。但是如果沒有人來反制、製造平衡,他們就會遏制這條海道和沿岸國家。」


報道稱,希拉蕊還在演講中表示,如果中國聲索整個南海,美國就可以聲索整個太平洋,「因為我們解放了這裡,保護了它」,「我們可以稱之為美國海,從加利福尼亞州西海岸一直到菲律賓」。希拉蕊稱,「我的同行說你不能這麼做,但是我說,你的主權聲索基於一些在環礁擱淺漁船上的陶瓷碎片,而我們有軍事力量。」▲ (鄭 璇)

美媒:美逼一些國家走近中國 不再對美俯首稱臣
美國「福布斯」10月11日文章,原題:美國正迫使又一個國家與中國形成更密切的關係嗎? 以往,只要實力較弱的國家引起美國不快,華盛頓就會逼其俯首稱臣。如今那種日子或已結束。近年來,美國以人權或其他藉口實施的制裁和各色政經懲罰——例如取消援助、軍事支持、貿易優惠等,已產生事與願違的後果:迫使「被隔離」國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以填補外交真空。
美國的長期政治、軍事夥伴菲律賓或許就是最新例證。菲新總統不接受西方批評,反而誓言「與美國散夥」並與中國等建立更密切關係。這彰顯一種越發明顯的趨勢:美歐旨在逼迫別國就範的政經懲罰,正迫使這些國家在戰略上與北京建立更密切的關係。

北京開始構建「一帶一路」設想時,俄羅斯曾是最大障礙之一,後者認為後蘇聯時代的中亞和東歐仍是其後院。但自克里米亞衝突而遭美歐制裁後,俄只能轉向北京並走進宏偉的絲路構想,與中國共同打造更互聯互通的歐亞大陸。此後兩國政經合作項目迅速增多。
儘管國際角色遠遜於俄,但斯里蘭卡亦因所謂人權問題遭受美歐壓力而被迫與中國走得更近。這個曾是印美等國傳統盟友的島國正對北京敞開懷抱。美國的制裁還迫使朝鮮等國家與中國走近,這同樣適用於伊朗。斯里蘭卡政策研究所學者維拉庫恩說:「北京不會就人權等問題(對別國)指手畫腳。」
只要願意開展經貿往來且不攪和內政,中國就會一視同仁。這是一種正在打破美歐政經封鎖的戰略,不但導致此類封鎖過時失效,還極易引發明顯適得其反的地緣政治後果。正如《中國的探索》一書作者約翰·加沃爾對北京立場的總結,「生意就是生意,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制裁不應成為國際政治的支柱。」(作者韋德·謝潑德,王會聰譯)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