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客號召抵制中國產品 印媒:印度貨真不是對手

印媒稱,印度政客正在發起一場抵制中國產品的運動。但是,印度開支網的分析報告表明這必將失敗:因為中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現在印度六分之一進口產品來自中國,2011年至2012年這個比例為十分之一,而同期印度對中國的出口卻減少了一半。

印度《新印度快報》10月12日發表題為《為何抵制印度最大貿易夥伴中國的呼籲會失敗》的文章稱,近兩年期間,印度從中國的進口增長了20%;近五年,增長了5%,現在的進口額達610億美元。產品從電站和機頂盒到印度教崇拜物甘尼許象頭神,種類繁多,儘管印度五年來從中國的進口總體上在下降,從4900億美元降到了3800億美元,原因在於全球石油價格下跌。

印度對中國的出口從2011年至2012年的180億美元降至2015年至2016年的90億美元。除了棉花、銅、石油和工業機械產品,印度對中國的出口數量不大。這意味著印度從中國購買的商品是它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的六倍之多。

文章稱,根據我們對商業部統計數字的分析,手機、手提電腦、太陽能電池、化肥、鍵盤、顯示器和通信設備——包括耳機,這是印度從中國進口的主要產品。

從中國進口的其他主要產品還包括治療肺結核和麻風病的藥物、抗生素、兒童玩具、工業用彈簧、滾球軸承、液晶顯示器和發光二極體顯示器、路由器、電視機遙控器以及機頂盒等。

文章稱,儘管如此,包括比哈爾邦聯合人民黨領袖沙拉德·亞達夫、新上任的阿薩姆邦財政部長希曼塔·比斯瓦·薩爾瓦以及哈里亞納邦衛生部長阿尼爾·維傑在內的政治領導人都在呼籲抵制「中國製造」的產品。

比如,聯合人民黨的沙拉德·亞達夫最近說:「我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已經失衡,這對我們的國內工業非常有害和危險。」

《印度快報》援引維傑的講話指出:「人們不應買中國貨。而是應當使用印度產品。與中國的貿易正影響著我們國家。中國不是我們的友好國家。中國可以用它所掙到的錢購買武器。有可能所購武器就給了我們的敵對國家……我們應關注『印度製造』。」

印度儲備銀行前行長拉古拉姆·拉詹和首席經濟顧問阿爾溫德·蘇布拉馬尼安在2006年2月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中指出,中國是「世界製造業強國」。總部在美國的全國經濟研究所發表的這篇論文指出,印度「在此過程中未能匹敵其鄰國」。

文章稱,製造業部門的停滯不前的指數表明印度仍在艱難地與中國競爭。雖然2015年到2016年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達到創紀錄的550億美元,可是製造業的私人投資仍然非常不景氣。

印度開支網走訪了馬尼什市場——孟買市中心中國進口產品聚集地。這裡的中國貨價格較便宜,貨源充足,包裝整潔,購買方便。

一位要求不披露姓名的燈具經銷商說:「如果我銷售的50種不同的發光二極體燈具可以以較低的價格,比如從蘇拉特進貨,而且送貨上門,我為什麼還要進中國燈具呢?如果我必須買印度貨,這批貨的成本要高出一倍。」

文章稱,中國上世紀80年代在成立經濟特區的推動下,迅速進行了市場改革。土地和勞動力改革幫助它提高了生產能力。結果就是:印度的鋼鐵和化肥產量只有中國的十分之一。

推動中國出口貿易發展的還有放寬市場准入。以蘇曼特·卡斯利瓦爾為例,他在孟買經營一家電子商務商店。起初兩年他在印度進貨,後來轉為從中國進貨。自此,他的銷售量已提高了兩倍。

卡斯利瓦爾說,在中國,客戶幾乎不必浪費時間尋找市場和產品。他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時間就購買了三個月的貨物量,從珠寶到織物,品種繁多。

他說:「即使是像義烏這樣的小型市場城市——從人口的角度相對於瓦拉納西而言,也有一站式專賣店出售各種消費耐用品,從時裝到家居裝飾品,可以有多種價格和質量選擇。在印度,這得花好幾個星期的時間。」(編譯/鄭國儀)

資料圖片:兩位印度客商人在義烏中國小商品城試戴仿古頭盔(4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譚進 攝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30426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