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崇拜中國的國家,老想打中國,因中國做一事後,徹底佩服中國

中日兩國自古以來就有密切的聯繫,兩國之間從剛開始日本到中國來學習先進的文化和科學技術再到後來在戰場上兵戎相見。真可謂世事變幻無常啊,歷史的走向只能被影響,但卻從來不會被完全掌控。從這兩個國家開始有交往的時候開始,他們之間的是是非非就在歷史舞台上不斷上演。這個建立在小島上的國家從古到今對中國的態度基本上可以分為以下這幾個階段。

中國古代的唐宋時期,他們對中國的態度是崇拜和敬仰。唐宋時期是中國古代的一個輝煌時期,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唐宋兩朝一直走在了世界文化經濟的前沿,許多國家都以中國為標杆,在文化和科學技術方面效仿這個東方大國。

日本作為我們的近鄰,受到我們的薰陶而對我們產生敬仰是再正常不過了。他們對於我們的崇拜之情在當時是發自內心的,經常派使者到中國交流。不斷將我們先進的文化技術引進他們國內,通過變通讓這些外來文化使得它們變成符合他們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東西。

在之後的元明時期,他們對我們中國的態度已經沒有以前那樣盲目崇拜了,他們認為自己已經從中國學到了不少東西,自己的國力也逐漸變強了。沒必要像以前那樣上趕著討好中國了,所以對中國的態度基本上是平視。

1279年,南宋徹底滅亡。元朝成立以後,忽必烈曾經兩次出動軍隊攻打日本,但是最終都被日本擊退。這就更讓日本覺得自己不再是以前的那個弱小的國家了,中國也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強大了。所以到了明朝沿海地區的倭患日益嚴重,朝廷幾乎天天被這些事情弄得頭昏腦漲。甚至還曾出現了幾十個日本武士從江蘇的沿海地區登陸,最後居然一直攻入了南京這樣駭人聽聞的事件。

萬曆年間日本軍隊開始進攻朝鮮,並且想以此為墊腳石來征服中國和印度。結果被中朝聯軍擊敗,從此東南亞沿海地區安靜了三百餘年。

1868年日本進行了明治維新,全國上下進行了大改革,國力日漸強大。1895年,它輕而易舉就擊敗了滿清朝廷。這一下讓日本士氣高漲,對中國的態度由原先的平視一下就轉變為鄙視了。1913年日本駐華公使向日本政府提議以「支那共和國」來稱呼中國,此舉徹底激起了中國人的憤怒。

1930年,南京政府和日本方面不斷交涉這件事情,自此以後倘若日方的公文中還將使用帶有侮辱性的文字,中方外交部會斷然拒絕接受。雖然日本在表面上接受了抗議,自此以後沒有在公開的文件中用那個蔑稱來指代中國。

但在他們的內部文件中卻還在一直沒有改變。因為他們的內心還是看不起中國人,並沒有想真正的放棄這個對中國人充滿蔑意的稱呼。

日本戰敗以後,中國代表團要求盟軍最高司令部徹底調查日本對中國的稱呼問題,經過最終的調查,盟軍司令部確認這個稱呼確實對中國有蔑視之意。所以立刻責令日本外交部不可再使用此稱呼來借代中國,但是在日本的民間仍然有人用這種充滿鄙視的稱呼來借指他們內心十分嫌棄的中國人。

為什麼直到這個時候日本對中國的惡意還是沒有消除呢?

究其原因,還是美國在中間起了重要作用,這個老大哥的加入就使得日本沒有精力在中國戰場上繼續打下去,但他還是不甘心這樣放棄侵略中國的機會。總想著有一天能夠捲土重來,沒有想過放下這段罪惡的過往。這樣一來,日本和中國之間的積怨就更深了。

1950年6月,美軍軍隊出兵朝鮮。11月,美韓聯軍陳兵鴨綠江邊。在撫順接受改造的日本戰犯從美國廣播中偷聽到了這一消息,非常囂張的要求中國的政府將他們儘早送回日本。為了防止這些日本人繼續製造麻煩,政府將他們從撫順遷到了哈爾濱繼續進行改造。1951年,中國軍隊打敗了美國軍隊這件事情在日本造成了極大的震動。

6年之前日本敗給了中國,而現在中國人卻把美國人打得一敗塗地。這次事件之後,「支那」這個詞就從日本的民間也銷聲匿跡了。這也表明中國已經不是過去不堪一擊的舊中國了,它已經有能力應對國際上的變數。那個任人宰割的舊中國已經一去不復回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29573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