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每一個進步,都離不開戰爭,文明與文明的撞擊中,劇烈的摩擦就是戰爭,最常見的還是利益相爭。有戰爭就會有死亡,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死亡是十分慘烈的,經過幾天幾夜鏖戰,滿山遍野都是屍體。那麼古人是如何處理屍體的?
這是一個令古代人頭疼的問題,不過頭疼也得處理,冬天還好,夏天屍體很快就腐爛了,腦補一下這個畫面,滿山遍野腐爛的屍體,真是令人無法忍受,更可怕的是瘟疫,一不留神會形成大規模的瘟疫,好不容易打下的地盤竟然變成瘟疫傳播中心,那贏了有什麼意義呢?
古代焚燒屍體的現象不常見,一般都是埋。說到埋,我們想起長平之戰,在那場血雨腥風的戰役中,秦國大將白起大敗趙軍,40多萬趙軍被挖坑活埋了,這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徹底的圍殲戰,也是最血腥的處理戰俘的方法。
據說項羽當年坑殺秦軍時也特別慘烈,二十多萬投降的士兵被項羽全部坑殺,十分慘烈,杜甫曾經經過那個地方,也寫了幾句詩,「項氏何殘忍,秦兵此處坑。愁雲終古在,鬼燦至今明。」坑殺地點在今天的河南省義馬市,20世紀初這裡曾有一個開發,修建鐵路的工人挖出了累累白骨,骨骼清晰可見主人的年輕,這就是項羽製造的「萬人坑」。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公元前206年,秦朝名將章邯率二十萬秦兵投降,項羽假裝接納了他們。投降的秦軍心裡也十分不滿,他們私下裡說,章邯騙我們投降,現在又跟著楚軍攻打秦軍,如果失敗了,我們就沒法回家見我們的親人了,要跟隨楚軍去他們的領地。
項羽知道了秦軍私下的怨言,與大將英布等議論說:「現在秦軍對我們有怨言,如果到了關中他們倒戈的話,我們就危險了。」商議一番後決定將秦軍殺光,他們採用的方法就是活埋。
第二天,在新安古城的一個荒涼的地方,秦軍都被趕去挖坑,他們萬萬沒想到,他們晝夜不息挖的坑,是為他們準備的一口巨大的棺材。當坑挖到一定深度,楚軍確定他們爬不上來時,楚軍露出猙獰的面貌,將長矛刺向秦軍,秦軍哀嚎著、咒罵著掉進坑裡,一場殺戮和鮮血一起蔓延開來。
在活埋的基礎上,古人又發明了一種處理屍體的方法:築塔。
築塔也叫「築京觀」,「骷髏台」,具體的做法是,戰勝的一方將戰敗一方的屍體像築塔一樣疊起來,然後用土封好,形成一個巨大的金字塔的形狀,用這種方式來紀念勝利。
這種做法最早來自於《左傳》,楚軍打了勝仗,大臣們建議將晉軍屍體築為「京觀」,楚莊王不同意,他覺得這是對死者的不尊重,晉軍也是為國盡忠而死,不應該遭此待遇。
歷史上最丟臉的就是隋煬帝,當時他攻打棒子國,敗了,棒子國(高麗)齊心協力擊退隋軍,為了給他們點羞辱,就將死去的將士屍體壘成了屍塔,上萬屍體一夜間消失,若干年後,唐太宗再一次踏足這裡,為眼前的慘狀而深感不安。他派人跟高麗交涉,高麗才同意歸還將士遺骸,將屍塔拆除了,將屍體運回他們家鄉安葬。
到了滿清,這種侮辱人的做法被廢除了,滿清規定戰爭結束後不分敵我,一律土葬,就地掩埋。
火葬也是其中一種方法,這個在國外比較常見,特洛伊戰爭中士兵焚燒自己人的屍體,那裡的人信仰神秘的力量,相信火能凈化人的靈魂,能夠讓人飛升。當然,火葬是最乾淨的處理方法,防止瘟疫蔓延。
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火葬,那時火葬代表屈辱,如果焚燒敵國的軍事,敵國的民眾就會流淚,怒目而視,復仇的願望會非常強烈,東漢佛教的傳入,讓火葬變成一種宗教信仰而逐漸為人民所接受。
最不可思議的處理屍體的方法是,勝利一方的將領下令把敵軍的屍體充作軍糧。前面我們說了,屍體的腐爛可造成瘟疫的蔓延,他們如果吃的話,只能吃尚有餘溫的屍體,想想也真是不寒而慄,不過古人有這麼乾的,比如曹操。曹操在一次戰役中糧草斷了,他面不改色下令吃人肉,吃三天,糧草才接上。曹操的淡定真是非常人所能及,難怪的成就霸業,一般心理素質不夠的人還是洗洗睡吧,當領軍將領果然不是人乾的活。
還有一種常見的做法是棄之不理,通知百姓收,百姓不管的話,就讓野獸收好了,所以戰爭是一件特別殘忍的事。
馬革裹屍是古人戰死沙場最榮耀的願望,可是卻難以實現,那是戰勝一方才有資格享受的榮耀,而戰敗的,則是任由他人處置,甚至喪失尊嚴,將年輕的生命暴露於荒郊野外之下,讓千年歲月自來掩埋,直到蒿草青青,古道依依,人影蒼茫。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杜甫的《兵車行》大約是對殘酷戰爭最好的詮釋了吧!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