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報告中「神秘的28頁」 影響美國沙特關係

曾洵真| 2016-10-04| 檢舉

最近幾年,美國和中東「老朋友」沙特的關係不太順。最近這段時間特別不順。

冷落歐巴馬

4月20日,歐巴馬抵達沙特訪問,21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舉行de海灣國家與美國峰會上演講。媒體注意到,其他海灣國家領導抵達沙特時,沙特國王薩勒曼親自迎接,而歐巴馬抵達利雅得時,迎接他的是身為利雅得市長的一位王子;別的領導抵達的新聞都上了沙特電視台,歐巴馬的卻沒有!

雖然白宮否認,但不少分析把這解讀為「沙特冷落歐巴馬」。

歐巴馬和沙特國王薩勒曼 (圖片來源:nytimes.com)

不管是不是冷落,兩國正在鬧不愉快是真的。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因為15年前的「9·11」襲擊引發的紛爭:美國國會正努力通過一項法案,試圖要讓沙特政府為那次恐襲承擔一些責任,也可以讓「9·11」受害者或其家人可以起訴沙特政府和王室,並因此獲得賠償。沙特的態度,用其外交大臣祖拜爾3月份訪美的話說,如果美國國會通過這項法案,沙特將出售手中的價值高達7500億美元的美國資產,包括美國國債。

祖拜爾表示,不是要以此報復美國,而是怕法案通過後美國會制裁凍結這些財產。不過有經濟學家說,從操作層面以及沙特本身利益(比如美元的穩定)來看,沙特不可能真的拋售7500億美國資產。說到底,還是表達一種態度!

美國國會要通過這項法案,是因為美國民眾和不少議員,都相信沙特政府也對實施「9·11」恐襲的極端分子提供了幫助,而且懷疑提供幫助的是當時沙特駐美國的外交人員。

因為美國政府刻意對「9·11」報告部分內容進行保密,又強化了這個懷疑。

保密的「28頁」

「9·11」襲擊的調查報告2004年正式向公眾發行,厚達838頁。雖然19名襲擊者中有15名來自沙特,但報告稱沒確鑿證據,說明「作為機構的沙特政府和高官個人資助了(基地)組織。」沙特政府從也一直否認與恐襲有關。

問題是,這個報告中有據信與沙特有關的28頁內容沒有公布,而是一直保存在國會山的一個地下室里。 小布希政府以「如果公布就會泄露美國情報工作」為由,拒絕向公眾開放。歐巴馬也延續這一政策。

但是讀過這28頁內容的一些議員和官員,或匿名或公開與記者談論,雖然沒有具體談及內容細節,但對內容定性大概分兩派:一派稱這內容涉及到沙特,如果公布會影響美國和沙特的關係;另一派說,這些內容其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完全可以公布。

沙特官方也敦促公布這28頁內容,聲稱公開了就可以還沙特清白;這樣遮遮掩掩,反而讓人覺得好像沙特真的支持了「9·11」襲擊者。

既然這28頁內容至今沒公開,外界就根據已知的情況,推測這28頁的內容。怎麼推測?有人從「9·11」報告的措辭著手。報告稱「作為機構的沙特政府和高官個人」沒有自助恐襲,那麼非高級官員呢?

美國沙特 不幸福的夫妻

2002年8月,時任美國總統布希(左)和時任沙特駐美國大事班達爾·蘇爾丹王子在布希家中交談 (圖片來源:newyorker.com)

《紐約客》在2014年9月的一篇報道中,比較詳細地提到一些情況。這篇報道認為,1992年沙特成立了伊斯蘭事務部,負責國內清真寺和宗教事務,同時也負責在全球宣教事務。這個部門掌握在比較激進的瓦哈比教派手中,在沙特駐各國的使領館中都有辦公室。

該報道稱,在「9·11」報告那神秘的28頁中,提到參與「9·11」襲擊的兩名沙特人,於2000年就進入美國加州。這兩人幾乎不會說英語,更不用說在加州學開飛機。但是兩人到達洛杉磯後,立即有個沙特人接觸他們,並給他們很多幫助。而此人又頻繁接觸沙特駐華盛頓大使館和駐洛杉磯領事館,相信他是和使領館中沙特伊斯蘭事務部的人接觸。

這篇報道給人印象是,沙特政府某些人自助發動「9·11」的極端分子。但是關鍵的細節和證據還是沒有。

不僅證據沒有,而且要求公布28頁內容,也是「9·11」事件受害者和家屬們十多年來的要求。只不過因為美國國會試圖通過法案,美國和沙特正鬧不快時再討論起來,顯得更加激烈。

美國和沙特有什麼不快呢?很是不少。美國有媒體說,美國和沙特之間,就像一場不幸福的婚姻,彼此需要對方,卻又時時不合。就目前來說,沙特和美國的分歧在於:沙特擔心美國和伊朗達成核協議後,會對伊朗採取友好政策。沙特和伊朗是地區兩大對頭;美國希望沙特在打擊「伊斯蘭國」問題上更加努力;美國和沙特在人權問題上有分歧。

這些問題與28頁內容想必關係不大,但這28頁公布或不公布,卻對美國和沙特關係有著微妙的影響。

順便說一下,「9·11」報告,並非只有這28頁內容沒有公布,還有諸如對小布希總統的訪談、對時任副總統切尼和前總統柯林頓訪談等內容,都還在保密中。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28頁」如此受關注,還是與美國和沙特關係有關。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28858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