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數馬,馬上得天下,馬上治天下的一代馬背天驕成吉思汗(蒙語意為「像大海一樣偉大的領袖」,西方很多崇拜者乾脆稱他為 「全人類的帝王」),這樣一位曾穩踞千年中第一號人物的神秘墓陵,有可能在又個一輪迴的午馬之年破解。
2002年7月初,內蒙古社科院著名研究員潘照東向記者展示出一系列圖片及文獻「證據」,認為在位於鄂爾多斯高原的鄂托克旗發現的可能是成吉思汗真正的墓地。
潘照東等研究人員發現的成吉思汗的重大遺蹟,離鄂爾多斯市境內的成吉思汗陵不足200公里。遺蹟地貌、地名等特徵,與《蒙古秘史》、《史集》、《蒙兀兒史記》等史料中有關成吉思汗葬地的描述極吻。
一年前,世界各地新聞媒體紛紛報道,由蒙古和美國組成的「成吉思汗」聯合考古隊在蒙古的烏格利格其賀里木發現了成吉思汗陵墓。
這一消息無疑像重磅炸彈在考古界產生了巨大震動。
因為自公元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時病逝,在此後770多年的時間裡,神秘的成吉思汗陵墓到底在哪兒,是否有寶藏,一直是考古界和收藏界需要尋找的答案。
然而,沒過多久,聯合考古隊又發表聲明,稱該陵墓不是傳說中的成吉思汗陵墓,而是一個與蒙古歷史有關的貴族陵墓群,但究竟是屬於哪個朝代的,還需要進一步地研究。
對於成吉思汗陵墓所在,一直有多種傳聞和猜測,但並無定論。迄今尚沒有哪一個國家有關「成吉思汗陵墓」考古的新發現得到專家們的廣泛認同。許多已開發國家的研究人員都僅僅是掌握了許多「古墓」線索。
托開大學研究和信息中心的馬薩黑羅·愛塔亞曾藉助高科技方法,研究蒙古4年之久。他告訴記者,「我們發現了許多古墓,但我們無法證明哪個是成吉思汗的安息地。」
此次研究人員在鄂托克旗發現的一系列有關成吉思汗的重要遺蹟,其規模之大,場景之周詳,為歷史還原提供了強有力的信息支撐。「我的確能感覺到成吉思汗就在身邊」的歷史感,將再一次把全世界考古學者的目光聚攏到鄂托克。
解開阿爾寨石窟之迷
在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一馬平川的草原上,凸地兀起一座數十米高的紅色砂石平頂山,山上洞窟鱗次,這就是阿爾寨石窟。
據《蒙古秘史》記載,1226年秋,64歲的成吉思汗仍然雄心不已「去征唐兀(西夏),以夫人也遂從行。」秋冬之際,成吉思汗率大軍南下渡過黃河,在鄂托克旗與西夏軍隊隔河對峙。成吉思汗率部下在阿爾巴斯山圍獵野馬,坐騎受驚,成吉思汗不慎墜馬受傷,在阿爾寨石窟養傷。《蒙古秘史》中說,「冬,間於阿爾不合地面圍獵,成吉思汗騎一匹紅沙馬為野馬馬所驚。成吉思汗墜馬跌傷,就於搠斡爾合惕地面下營。」據專家考證,「阿爾不合」,就是現在的阿爾巴斯;「搠斡爾合惕」,蒙語意為「多窟匯聚之處」,而蒙古高原石窟甚少,堪稱「多窟匯聚之處」的,目前發現的僅有阿爾寨石窟。
據鄂托克旗文物管理所所長巴圖吉日嘎拉介紹,阿爾寨石窟東南側的十號石窟為成吉思汗養傷時所住。該石窟的門前,樹有代表成吉思汗戰無不勝的蘇勒德神矛,門旁刻有一座西夏風格的佛塔浮雕,門前的石崖邊上鑿有兩道豎壕,據說是為方便成吉思汗養傷時坐著射箭所鑿。前方一里以外據說豎有成吉思汗的箭靶,至今仍可尋到。
「我專門在崖邊試著坐了坐,雙腳挨不到壕底,由此推測,成吉思汗的身高至少在一米八以上。」身材比較魁梧的潘照東向記者斷言。
在第二十八號窟中,西面牆上有一幅壁畫。有的專家認為是「蒙古族喪葬圖」,鄂托克旗旅遊局編制的《鄂托克旅遊》中介紹是「蒙古貴族喪葬圖」,阿爾寨石窟文化保護所製作的說明牌上介紹的是「蒙古帝王喪葬圖」。而潘照東研究員認為,這幅壁畫應該是「成吉思汗安葬圖」。
整個壁畫為梯型結構,最上面兩層繪有山川、河流、原野,並在突出位置繪有兩軍對壘、激烈作戰的場景,可以還原為成吉思汗征西夏作戰的場面。
第三層左側繪有若干匹白馬,一匹褐紅色馬,及若干峰駱駝,應是表現成吉思汗在阿爾巴斯獵野馬時,所乘「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汗墜馬跌傷。」右側繪有兩座白色蒙古包,尖頂高聳,其左側有一間寺廟,一間宮殿,宮中繪一婦人,似在垂首痛哭,應是表現成吉思汗逝世,隨行的也遂夫人悲痛不已的。
阿爾寨石窟山頂平台之上,原有宮殿、寺廟,皆毀於林丹汗西征鄂爾多斯之役,現仍存有遺址地基。其五號遺址的地基為圓型,是一較大型蒙古包的基礎。六號遺址與五號相連,是一方型地基,較一號、二號遺址面積小得多。一號、二號遺址原為宮殿、寺廟,且位置居中,五號、六號遺址既然相連,又有區別,其功能應是相關且又有區別的。潘照東研究員推斷圓型蒙古包為主人(當為成吉思汗)居住之所,方型幕帳為議事之所。
壁畫中部,繪有三人立於一棺木之後,左側男子著盛裝束袖袍服,關戴盔型圓帽,在其右側站立的似為二位僧人,應為隨同成吉思汗征西夏的托雷王子及為成吉思汗祈禱的僧人。木棺頭寬尾窄,由一根圓木中間剖開而成,棺木年輪較清晰,木棺中間有三道箍。三人身後,繪有方形墓壙,其中伏著一具屍體,有四隻白鶴用嘴將屍體銜起。墓壙右側有一位僧人跪著,為逝者念經超度。
剖木為棺,是當時蒙古人的安葬之禮。據明人葉子奇所著《草木子》載,元代蒙古人送終之時,是「用木二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乃定……」。圖中所繪,正與此描述相吻。
阿爾寨石窟山頂平台西北處,有一人工開鑿的坑道,北側連一石窟,據介紹是成吉思汗養傷時的住所。而且在阿爾寨各石窟中,此窟夏秋季節最為陰涼。那麼,既然前有10號窟,上有蒙古包、幕帳,此為什麼還要開鑿一個地面以下的石窟呢?在一百零八眼阿爾寨石窟中,這眼窟是最特殊的。別的窟均是依山勢在側面開鑿,唯獨這眼窟是挖進地面以下,然後開鑿的。這眼窟也是最耐人尋味的——是否此窟即壁畫中之墓壙,曾為成吉思汗逝世之後的停靈之所呢?
在第三十一號窟內西側壁上,亦有一幅場面宏大的壁畫,人物繁多,極其耐人尋味。此畫上部,約占整個畫面五分之三的部分,繪有一尊藏傳佛教的密宗法王,怒目金剛,神氣活現,極其威猛。畫的下半部,繪有一百餘各色人物,分為四組。
第一組共八人,為一地位尊貴,接受眾人跪拜尊崇的大家庭。其中心人物為一位身材魁梧、頭戴四方瓦楞帽,身穿盛裝蒙古禮服的男子。他盤腿而坐,右手舉在胸前,左手置於腿上。其左側為一位貴婦人,著蒙古禮服,戴固姑冠,坐姿與男人相同,頭也側向男主人。侍坐於男人右側的為二位貴婦人,均著蒙古禮服,頭戴固姑冠,但坐姿不同,均只盤右腿,左腿收回半立,雙手全什於胸前。男主人左側,另有四位蒙古男子,年少無冠,著禮服,均只盤右腿,收左腿,雙手合什。這八人毫無疑問為蒙古族的顯貴之人,那麼,他(她)們是誰呢?
據巴圖吉日嘎拉先生分析,魁梧男子當為成吉思汗,左側貴婦人為正夫人孛兒帖·兀真皇后,其左側的四位年輕男子為朮赤、察合台、窩闊台、托雷,皆為孛兒帖夫人所生長;成吉思汗右側的二位貴婦人,為也速干皇后、忽蘭皇后,因為是側夫人,所以坐姿與正夫人孛兒帖皇后不同。
這八個並排坐於白色的高台之上,接受人們的禮拜。高台之下,呈品字型端放著三台豐盛的祭品。中間的為主供,置於高台之上,上罩紅色傘蓋;其兩側為副供,均置於紅色托案上,為全牲之祭品。三台祭品狀若三座山峰,令人想起成吉思汗每年陰曆3月21日春季馬奶祭所用九九八十一隻羊背子,以及蒙古宮庭酢馬宴所上的全牛席,其含義不言而喻。
第二組人物約為十位蒙古婦女,均穿禮服,由一位頭戴固姑冠的貴婦率領,跪坐於白色高台右側下方。這組人物,應是成吉思汗之妃也遂皇后帶領的嬪妃們。
第三組人物約二十位著禮服的男子,位於第二組人物下側,一座山將其與第二組人物分開。這些男子由一盛裝男子帶領,向台上八人行彎腰禮。這些男子中有騎著馬,象從遠方趕來的樣子,其後部繪有山川,人群在山谷間形成只見頭不見尾的隊列。潘照東分析認為,這部分畫面似乎表示成吉思汗威加四海,八方來歸。
第四組人物位於高台左下方,約有二十位盛裝男子,跪拜或盤腿而坐,雙手合什,向台上行禮,似為成吉思汗的重臣、幹將(如四傑、四狗等),在向大汗行崇拜之禮。
關於這幅畫,潘照東研究員認為,圖中主角為成吉思汗及其家族主要成員當可成立,但「受祭」之說值得推敲。因為,圖中成吉思汗正當盛年,諸皇后風華未逝,諸子年少無冠,豈有生受祭禮?當時的蒙古族絕無此種風格。如解釋為大汗隆盛之年接受臣民崇拜,則可順理成章。
潘照東研究員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壁畫中以大部分篇幅繪製的密宗法王身上,他究意與成吉思汗是什麼關係?潘認為,一則,可能是寓意成吉思汗家族得密宗法王保護,造化福祉,富貴無邊;二則,可能是說成吉思汗為密宗法王下凡,塵世現身,所以法力無窮,遇難必解,遇敵必克,成就不世之偉業,仰或,二者兼有之。
據考證,在甘肅酒泉西南文殊山青衣寺(即文殊寺),有一塊元朝泰定三年所刻《有元重修文殊寺碑銘》,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後裔南答夫失所刻,碑文說「金轉輪王皇帝南瞻部洲,為世之主,位傳於成吉思汗皇帝……」絲綢之路上的這段碑文與內蒙古草原上的這幅壁畫,遙相呼應,從宗教角度,認為成吉思汗為密宗法王下凡,可以相圓兩說。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幅壁畫中部,成吉思汗家族與密宗法王之間,藍黑色背景之上,繪有一座赭紅色平頂山,頗似阿爾寨石窟山。
成吉思汗與百眼井之迷
阿爾寨石窟往東約二十里,有一處古井群遺址,名曰「百眼井」。在找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竟分布著八十餘口深井,旁有飲馬石槽,蔚為壯觀。
當地牧民稱百眼井為「敖楞腦海音其日嘎」,意思為「眾狗之井」。非常令人費解。在一望無際的高原上,八十多眼井星羅棋布,深者幾十米,淺者十餘米,井壁光滑,並無斧砍刀劈的痕跡,也無下井的蹬階。就近視之,頗有深不可測的神密之感。為防止泥沙淤積,井口處多以石塊壘起高約一米左右的圓型護牆。在人煙稀少的草原上,真可謂鬼斧神工。那麼,誰有如此神力?
在百眼井周圍地區,當時為水草豐美之地,有數條河流潺緩蜿轉流入黃河。如為放牧所需,絕無必要在狹小範圍內開鑿如此眾多深井的必要。答案只能從成吉思汗第六次南征西夏時,在鄂爾多斯地區的活動中去找。據當地牧民介紹,這裡原來有108眼深井,隨著風吹沙卷,有些井毀棄了,目前仍剩下80多眼。由於生態惡化,水位下降,多數已無水可取。傳說,當年成吉思汗南征時,在這一地區駐屯大軍,一日,成吉思汗帶著108隻獵狗,在草原上圍獵黃羊、狍子、狐狸。正時秋高氣爽,晴空萬里。人困馬乏,獵狗焦渴難耐。成吉思汗心急如火。急命兵器巨匠堯勒達日瑪,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水源地,鑽出108眼井,解了燃眉之急。從此,百眼井得名「敖楞腦海音其日嘎」。
這只是一種神奇的傳說。據考證,成吉思汗第六次南征西夏時,數十成大軍在此屯聚約一年之久,為保證兵馬飲水需要,遂開鑿了眾多水井。這一地區,在拉施特的《史集》以及《多桑蒙古史》、《蒙兀兒史記》、《元史譯文補證》等史籍中,均有記載。《史集》中有兩處提到「翁渾——答蘭——忽都黑」一地,漢譯為「翁渾的七十眼水井」,當為百眼井地區。
成吉思汗逝世與葬地之謎
1227年,成吉思汗南征西夏時逝于軍中。《元史》記載,「太祖22年圍西夏,閏五避署於六盤山,六月西夏降,八月崩於薩里川哈剌圖行宮,葬於起輦谷。」
那麼「起輦谷」在哪裡?
數百年來,幾代學者都在試圖解開這個千古之迷。在國際網際網路上,《成吉思汗》甚至早被製作成一檔大型戰爭遊戲。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大富翁、獨立探險家克拉維茲,他曾於2000年出資尋找過成吉思汗的陵墓,但是沒有結果。去年他特意從國內運來了能看到地下10米深處的先進儀器,發誓非要找到成吉思汗的陵墓不可。
2001年7月17日至21日,聯合考古隊在賓得爾山北面的烏格利格其賀里木發現了
距地面11米處的一個龐大的陵墓群。據《蒙古秘史》記載,賓得爾山曾經是成吉思汗祭祀、朝拜的地方,山上除了有蒙古400多個氏族的牌位外,還有用各種文字寫成的碑文。據說,成吉思汗父親的遺體就安葬在這裡,因此,考古隊認為,該墓穴群極有可能是一直沒有找到的神秘的成吉思汗陵墓。
就在傳來聯合考古隊發現成吉思汗陵墓消息的同時,有關蒙古政府有意隱瞞成吉思汗陵墓確切地點的說法也傳得沸沸揚揚。雖然目前還不清楚成吉思汗陵墓是否真的找到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蒙古人不希望成吉思汗的陵墓被找到並被挖掘。因為在蒙古人看來,人的遺體一旦被挖掘,他的靈魂就難以超生。
為此,蒙古國總理恩赫巴亞爾2001年曾指示教科文部部長倉吉德徹底調查此事。對政府是否隱瞞陵墓確切地點的說法,政府新聞處處長瑪格莫爾說,根本就沒有找到陵墓的消息,起碼正式的材料還沒有報上來。
據悉,聯合考古隊在墓穴附近發現了一位76歲的老人。據老人講,他們家很早就守衛在這個地方,至今已傳了40代,至於為什麼守在這裡,他們也不清楚。蒙古科學院地理學研究所巴扎爾古勒博士認為,在烏格利格其賀里木發現的陵墓群應是匈奴大汗的,因為匈奴人有將大汗遺骨安葬在10米深的地下的傳統。原蘇聯專家弗拉基米爾佐夫則認為,成吉思汗陵墓在一個極隱秘的地方,可能是在湖底。
據明代葉子奇所著《草木子》一書記載,「元諸帝陵皆在起輦谷,其國制不起墳壠,葬畢以萬騎蹂之,使平,殺駱駝於上,以千騎守之。來歲春,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祭時,則所殺駱駝之母為導,視其躑躅悲鳴之處知葬所矣。」
《蒙古源流》記載,成吉思汗逝世後,「因不能請出金身,遂造長陵共仰庇護,於彼處建立白屋八間,在阿拉坦山陰哈岱山陽之大諤特克地方。」清代張穆《蒙古遊牧記》引征此話之後說明,「既史稱起輦谷其地在今賽因諾顏左翼右旗與鄂爾多斯右翼中旗之交無疑也」。所謂「諤特克」,即是鄂托克,這是鄂爾多斯右翼中旗的俗稱,即今鄂托克旗,不過是蒙語的相近漢語音譯。張穆還說,「阿拉坦山即此右翼中旗西北之阿爾布坦山。該旗西北阿爾布坦山,舊名省嵬山,二百二十里接賽因諾顏部界。
諤特克、鄂托克,均是從古代之「歐脫」轉譯而來。鄂托克地區,地勢高亢,扼黃河之要衝,故古稱「歐脫」,意為高原。此地自春秋戰國以來,即為歷朝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史記》、《漢書》中均有記載,「匈奴冒頓單于與東胡王爭歐脫外充地」的戰役,就是在今鄂托克旗境內展開的。
據鄂托克旗史辦主任、《鄂托克旗志》主編仁欽先生和巴圖吉日嘎先生多年的考證,鄂托克旗阿爾巴斯地區的地名,頗多與上述歷史記載相吻合——
千里山、千里溝與起輦谷。鄂托克旗西北部靠近黃河有一座山即千里山,山間有溝名千里溝。其名的蒙古語為「其額勒」,與「起輦」諧音,漢意為人跡罕至的高山深峽,即龍潭虎穴。起輦、千里均從「其額勒」轉譯而來,史稱起輦谷即今千里溝。
潘照東研究員曾數次穿越此山、此溝,其山勢險峻,古代樹木繁茂,野獸出沒;溝中至今流水潺潺。起輦谷據說還有另一種解釋:古代帝王所乘之車曰「輦」,皇帝所乘之車曰「龍輦」,皇后所乘之車曰「鳳輦」。傳說成吉思汗靈車行到此地,深陷泥中,五部人馬拉之不動。眾將跪拜,向聖祖承諾,「日後必於此處擇地建白屋祭奠。隨後大呼「起輦」,靈車果然啟動。此後即將此谷名為「起輦谷」。
包特高西力——駝羔梁。在千里溝(起輦谷)西北數公里有一處谷地,依山傍水,是個風水寶地,名為包特高西力,漢意為「駝羔梁」、「有駝羔的草場」,相傳是安葬成吉思汗後殺駝羔處。
寶拉陶勒亥——成吉思汗墜馬鞭之處。包特高西力東北約十公里有寶拉陶勒亥,漢意為小山丘。相傳成吉思汗第六次南征西夏時,先攻占了控御黃河的戰略要地阿爾巴斯山——阿爾布坦山。當成吉思汗率大軍行至寶拉陶勒亥時,駐馬高坡,縱情四顧,山青水秀,風光秀麗,陶醉之際手中的鏤金銀馬鞭不覺墜地。侍從欲去撿起,成吉思汗揮手制止,沉思良久,說「梅花幼鹿棲息之所,戴勝鳥兒孵化之鄉,衰亡之朝復興之地,白髮吾翁安息之邦。我看這個地方很美,死後就埋葬在這裡吧。」
霍洛圖山——長陵。寶拉陶勒亥東側有霍洛圖山,即環行山,碗狀山,相傳即為《蒙古源流》中所說的祭祀成吉思汗的「長陵」所在。
在《史集》、《多桑蒙古史》、《蒙兀兒史記》、《元史譯文補證》等重要的史籍中,都記載了成吉思汗在「翁渾——答蘭——忽都黑」(翁渾的七十眼井)地方做了噩夢,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那麼成吉思汗完全可能逝於鄂托克,為保證戰爭勝利,秘不發喪,而停靈於阿爾寨山頂之陰涼的石窟中,在滅西夏之後才「造長陵共仰庇護」。
一直以致力於考古探險而聞名世界上頂尖的科學家----野外博物館亞洲人類學館長貝尼特·布朗森曾表示:「在成吉思汗的領導下,元朝非常富有,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工匠,他們甚至有能力移走一座山。照這樣理解,這些工匠完全有可能在埋葬成吉思汗後,在他的陵墓上壓上一座大山。」
按照傳說,2500名工匠為成吉思汗打造了陵墓,為了讓陵墓的具體位置成為千古之謎,工匠被400名士兵全部殺死,這些士兵在返回都城後也被集體處死。他們的耳朵被割了下來,以證明他們全被殺死。因此,知道成吉思汗陵墓具體位置的人少之又少。考古隊相信,因為成吉思汗的陵墓一直沒被發現過,意味著它至今完好無損,裡面埋滿無人知曉的珍寶。
成吉思汗的第三十四代孫、草原上的最後一位王爺(伊金霍洛旗札薩克郡王)、原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年已75歲的歷史學家忠義老先生認為,成吉思汗去世之後,究竟葬於何處,人們爭論了幾百年。有人認為葬在成吉思汗陵,這是誤解。蒙古人作為草原民族,沒有肉身崇拜的傳統。人去世了,實行土葬、水葬、天葬。認為人的肉身來自於大自然,去世了也應該回歸大自然。因此,在成吉思汗陵中不可能保存他的遺體。
也有人說成吉思汗陵沒有成吉思汗的遺體,因此假的,不能稱之為成陵,這也是不對的。古代蒙古人信奉薩滿教的靈魂崇拜,認為人去世了,靈與肉就分離了,因此要用絨毛放在逝者鼻口處試試是否還呼吸,並用以吸附逝者的靈魂。據史書記載,成吉思汗彌留之際,就是按此教規,以一綹白色公駝的頂鬃放於其鼻孔,並作為成吉思汗英靈的附著物,裝銀制靈柩,供奉在成吉思汗和原配夫人孛兒帖的靈帳中。
《蒙古源流》說,成吉思汗逝世後,「於彼處建白屋八間,在阿拉坦山陰哈岱山陽之大鄂特克地方」。這八座白色的蒙古包,稱為「鄂爾多斯」,供奉成吉思汗的英靈和遺物。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鄂爾多斯輾轉遷徙,行遍萬里草原,供人們瞻仰。清朝初年,鄂爾多斯遷到伊克昭盟郡王旗。八白室所在地因此得名「伊金霍洛」,意為「聖主之陵園」。(作者:烏林奇)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