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與中國在緬甸展開競爭

曾洵真| 2016-09-19| 檢舉

緬甸仰光「印度城」的一家酒館。殖民時期,仰光的印度裔人口曾經接近50%。

8月22日,印度外交部長斯瓦拉傑(Sushma Swaraj)抵達緬甸,對緬甸進行為期一天的正式訪。緬甸總統吳廷覺與國務資政兼外長翁山蘇姬分別與斯瓦拉傑舉行了會面。

在翁山蘇姬剛剛結束了訪問中國之後,印度外長斯瓦拉傑(Sushma Swaraj)便於8月22日訪問了緬甸。緊接著,緬甸總統吳廷覺於8月29日出訪了印度。根據《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報道,兩國高層互訪「確立了莫迪政府與緬甸政府擴大合作的關係,是推進印度『東向行動』(Act East)政策的重要步驟。」

當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通過緬甸向南亞、向印度洋延伸時,印度的「東向行動」則瞄準了東南亞和東亞的市場。兩個超大型經濟體各自的戰略在緬甸實現了交集,而在緬甸這個交匯點上,印度目前在雙邊貿易額和直接投資等方面都暫時處於競爭的下風。

印度於上世紀80年代隨著西方國家一道,加入了制裁緬甸軍政府的行列,結果眼睜睜看著中國在緬甸形成了一家獨大的局面。意識到不能將緬甸這個鄰國拱手讓給中國,印度從90年代中葉開始奮起直追,從雙邊貿易、基礎設施建設、軍事合作等領域逐漸向緬甸滲透。不過,由於與緬甸接壤的是印度相對落後的東北部地區,該地區本身就存在著基礎設施滯後及工業化程度欠發達的問題,而印度發達的西孟加拉邦又與緬甸相隔著一個孟加拉國,所以「東向行動」在緬甸的推進效果極為有限。

根據《印度時報》報道,印緬兩國領導人在此次互訪時,討論了包括貿易、運輸、衛生、電力、教育、社會發展和安全等方面的問題,印度有意加大對緬甸的投資,並在基礎設施和能源等領域與中國展開直接競爭。印緬之間近期的主要合作項目包括一條長達6900公里的天然氣管道,以及連接印度、緬甸、泰國的1400公里的公路。

這就是具有國家戰略的中緬油氣管道工程,中緬油氣管道是繼中哈原油管道、中亞天然氣管道和中俄原油管道之後又一條重要能源進口通道。

起點位於緬甸若開邦首府實兌市(Sittwe)的天然氣管道將穿過孟加拉國的吉大港市(Chittagong)和印度東北部,最後進入印度西孟加拉邦。實兌市與中國緬甸油氣管道的起點皎漂市(Kyaukphyu)非常接近。印度幾年前便在若開邦布局,籌建與管道相配套的港口和公路等項目。

印緬泰公路是亞洲高速公路網的一部分,泰國部分早已建成,而緬甸和印度部分進展緩慢,投資額和建設進度至今仍處於討論階段。中國曾經希望利用並重修二戰時期遠征軍曾經使用過的滇緬公路和雷多公路,與印緬泰之間的公路相連通,但印度對這個計劃並沒有顯示出熱情。觀察家們分析,印度不希望重修雷多公路,是因為這條路一旦修通,中國軍隊到達中印爭議的藏南地區之速度將快過印度軍隊。

印度在緬甸的經濟活動往往試圖避開與中國的接觸,已經提上議事日程長達20年的「中緬孟印經濟走廊」遲遲未見實質性行動。實際上,印度更為熱衷的是日本提出的「印度—太平洋經濟走廊」(Indo-Pacific Economic Corridor),這個計劃將以連通印、孟、緬、泰、柬、越等南亞、東南亞國家為核心,與「中緬孟印經濟走廊」的區別很明顯,就是避開中國。

文化上,緬甸在宗教、服裝、音樂、美食等領域更接近印度,這是印度在緬甸比中國占優的一個方面。此外,翁山蘇姬年輕時曾在印度讀書,印緬兩國的早期領導人也有過更為密切的交往。由於曾經同為英國的殖民地,兩國人民之間存在著更深層的理解和交流,而英國人留下的民主體制,如今也成為兩國所共同接受的政治遺產。

不過,雖曾同為殖民地,英國人在對待印度人和緬甸人的態度以及待遇上卻有所不同,這些差異曾造成印緬兩國人民之間的矛盾,而「反印運動」也一度成為「抗英運動」的前奏。緬甸人與孟加拉穆斯林(羅興亞人)長期未能解決的矛盾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與印度人之間的關係。若開邦的一位教師譚林曾經告訴記者,若開邦的佛教徒對「從西邊來的深膚色傢伙們都心存戒備」。此外,印度與緬甸的邊境地區還有那伽族(Naga)等山地民族的分離運動,印度軍隊對這些少數民族武裝的征剿經常會越過國境線、進入緬甸一側,造成兩國外交上的摩擦。

對於印度與中國在緬甸的競爭,前印度駐緬甸大使馬立克(Preet Malik)在他今年早些時候發表的回憶錄《我的緬甸歲月》(My Myanmar Years -- A Diplomat’s Account of India’s Relations with the Region)中表示,緬甸新時期的門戶開放政策試圖避免對中國的過度依賴,印度增加其在緬甸的影響,難免會與中國在某些方面產生競爭。但是,「印度和中國也可以進行一些務實的合作,幫助緬甸共同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26640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