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堪稱中國諾貝爾的未來科學大獎即將揭曉。哪些人可能得到這高達100萬美元的獎金呢? 知社和您一起梳理一下最有希望的幾位科學家,和他們閃耀中國的科研成果。坊間傳言其中更有今年諾貝爾獎提名工作。
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於2016年1月17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共設立「生命科學大獎」和「物質科學大獎」兩個獎項,獎金各為100萬美元,以表彰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要求其獲獎工作主要在中國大陸或港澳台地區完成,但不限國籍。獲獎者可以是個人或者團隊,原則上每個獎項不超過5名獲獎者。
該獎首期募集100%由中國人出資,生命科學捐贈人包括丁健、李彥宏、沈南鵬、和張磊。物質科學捐贈人有鄧鋒、吳鷹、徐小平,和吳亞軍。據稱,未來根據捐贈狀況,可能增加新的獎項。
大獎科學委員會9名委員分別為夏志宏、田剛、丁洪、文小剛、何川、謝小亮、饒毅、王曉東、和李凱,分別來自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計算機領域,其中有五位為北大教授。兩個獎項各設一個專業委員會,包含四五名委員,主要為大獎評選提供專業和學術支撐。
知社學術圈通過大數據分析,推出以下最有希望榮獲大獎的七位科學家。小道消息,其中一位,已經被提名為今年諾貝爾科學獎人選。您猜猜,這會是誰呢?
獲獎者預測生命科學大獎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年生於北京,江西德安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曾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2011年馬哈蒂爾科學獎。其育種的雜交水稻,將產量由畝產300公斤提升到900公斤以上,緩解十億餘人的吃飯問題,被譽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並被提名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
代表性成果
1964年,袁隆平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技術。1966年,在《科學通報》上發表第一篇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為全國大面積推廣奠定了基礎。1981年,成功育種中國秈型雜交三系水稻,獲得第一個「國家發明特等獎」。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畝產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2015年,基改育種「雙季超級稻」達到早季畝產703公斤。
屠呦呦: 發現青蒿素
屠呦呦,1930年生於浙江寧波,藥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因發現抗瘧藥物青蒿素,拯救億萬人生命,榮獲2011年拉斯克獎,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2015感動中國年度人物,2016年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併入選2016年度《時代周刊》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
代表性成果
1969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接受抗瘧藥研究任務,屠呦呦任科技組組長,領導課題組在收集2000餘方藥基礎上,編寫了640種藥物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對其中的200多種中藥開展實驗研究,歷經380多次失敗,終於在1971年發現青蒿抗瘧性。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青蒿素,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對各型瘧疾特別是抗性瘧有特效。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雙氫青蒿素。1977年3月,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名義撰寫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發表於《科學通報》1977年第3期。
施一公:解析酵母細胞「剪接體」近原子水平解析度的三維結構
施一公,1967年生於河南鄭州,結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組部「千人計劃」首批國家特聘專家,清華大學副校長。曾獲得2003年鄂文西格青年科學家獎、2010年國際賽克勒生物物理學獎、2010年香港求是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2010年談家禎生命科學終身成就獎,2014年愛明諾夫獎,以及2016年「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代表性成果
2015年8月,施一公團隊通過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鏡方法,解析了酵母細胞「剪接體」近原子水平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為進一步揭示與剪接體相關疾病的發病機理提供了堅實基礎,被譽為諾獎級成就:
Structure of a yeast spliceosome at 3.6-angstrom resolution, Science 349, 1182, 2015.
DOI: 10.1126/science.aac7629
這一文章發表僅一年時間,已經被引用39次,併入選SCI高引文章。其後續工作,也在2016年8月的Science背靠背發表,被視為傳奇:
Structure of a yeast activated spliceosome at 3.5 angstrom resolution, Science 353, 904, 2016.
DOI: 0.1126/science.aag0291
Structure of a yeast catalytic step I spliceosome at 3.4 angstrom resolution, Science 353, 895, 2016
DOI: 10.1126/science.aag2235
物質科學大獎
趙忠賢:發現Ba-Y-Cu-O高溫超導體
趙忠賢,1941年出生,遼寧新民人。著名物理學家,超導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87年初與合作者獨立發現臨界溫度為92.8K的Ba-Y-Cu-O高溫超導體,轟動世界。曾獲得1988年首屆陳嘉庚物質科學獎,1992年首屆王丹萍科學獎,1997年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15年馬蒂亞斯獎,以及兩次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代表性成果
趙忠賢1983年開始研究氧化物超導體BPB系統及重費米子超導性,1986年底在 Ba-La-Cu-O 系統研究中注意到雜質的影響,得到超導起始轉變溫度為48.6°K的結果,為當時最高記錄。1987年2月獨立發現了液氮溫度超導體,並首先向世界上公布了其化學成份Ba-Y-Cu-O,推動了世界範圍內的超導研究。其兩篇關鍵論文,均發表於《科學通報》。2012年,在鐵基超導研究亦有出色工作,再次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潘建偉:實現量子通信和多光子糾纏操縱
潘建偉,1970年出生,浙江省東陽市人。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2008年入選中組部首批「千人計劃」。研究成果曾入選Science雜誌年度十大科技進展,Nature雜誌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並多次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中國年度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歐洲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物理學重大進展、和美國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物理學重大事件,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代表性成果
潘建偉主要從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等方面的研究,曾首次實驗實現量子隱形傳態及糾纏交換、終端開放的量子隱形傳態、復合系統量子隱形傳態;首次實現三、四、五、六、八光子糾纏;首次實驗驗證GHZ定理;先後實現絕對安全距離超過100公里和200公里的量子密鑰分發及全通型量子通信網絡。2016年,潘建偉任首席科學家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開展世界上首次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five-photon entanglement and open-destination teleportation, Nature 430, 54, 2004
DOI: 10.1038/nature02643
Quantum teleportation of multiple degrees of freedom of a single photon, Nature 518, 516, 2015
DOI: 10.1038/nature14246
薛其坤:發現介面高溫超導、及反常量子霍爾效應、
薛其坤,1963年出生於山東臨沂市。材料物理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2012年提出介面高溫超導,2013年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開闢全新領域。曾入選2013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2014年求是傑出科學家獎,和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主要成就
薛其坤長期從事超薄膜材料的製備、表征及其物理性能研究。2012年,在Chinese Physics Letters 發表論文,發現介面高溫超導:
Interface-Induced 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in Single Unit-Cell FeSe Films on SrTiO3,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29, 037402, 2012
DOI: 10.1088/0256-307X/29/3/037402
目前,這一論文已被引用231次。2013帶領研究團隊在Science發表文章,在國際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of the Quantum Anomalous Hall Effect in a Magnetic Topological Insulator, Science 340, 167, 2013
DOI: 10.1126/science.1234414
目前,這一論文已經被引用454次,入選SCI高引論文,也被認為很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
王貽芳: 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
王貽芳,1963年出生。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2012年,王貽芳領導團隊實驗測得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入選Science雜誌評選的2012年十大科學進展,並榮獲2014年潘諾夫斯基獎和2015年科學突破獎。近期,王貽芳也因為積極推動中國超級對撞機項目,引起廣泛關注。
代表性成果
2012年,王貽芳領導團隊在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中測得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引起廣泛關註:
Observation of Electron-Antineutrino Disappearance at Daya Bay,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8, 171803, 2012
DOI: 10.1103/PhysRevLett.108.171803
這一論文自2012年發表以來,已經被引用975次,併入選SCI高引文章,是中國大科學標誌性成果,團隊也獲得聲譽卓越的2015年科學突破獎。
這些科學家,誰最有希望榮獲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甚至斬獲今年的諾貝爾獎呢? 不妨留言分享一下您的看法?
純分享國際動態新聞,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最新資訊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資訊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26557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