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學生舉行反美示威,焚毀美國國旗

當地時間2016年9月11日,菲律賓馬尼拉,學生團體舉行反美示威,在美國大使館前焚毀美國國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菲律賓[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菲律賓共和國

Republika ng Pilipinas(他加祿語)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英語)

通稱:菲律賓

Flag of the Philippines.svg Coat of arms of the Philippines.svg

國旗 國徽

國家格言:Maka-Diyos, Maka-Tao,

Makakalikasan, at Makabansa[1](他加祿語)

「為了上帝,人民,自然,與祖國」

國歌:《親愛的土地》

PHL orthographic.svg

自然地理(實際管轄區)

面積

國土面積:299,764[2]平方公里(世界第72名)

水域率:0.61[3]%

首都 馬尼拉市[4]

最大城市 奎松市

地理最高點 阿波火山(2,954米)

最大湖泊 貝湖

海岸線 36,289公里

時區 UTC+8

人民生活

人口

以下資訊是以2016年估計

總人口:102,939,500人(世界第12名)

人口密度:343.13/km2(世界第43名)

官方語言 菲律賓語、英語

民族 菲律賓人

主要宗教 天主教、基督新教、伊斯蘭教等

曆法 公曆

主要節日

獨立日:1898年6月12日

(自美國)

道路通行方向 靠右行駛[5]

家用電源

電壓:220 V

插座:A、B

政治文化

國家結構形式 單一制

國家政權 菲律賓國會

政治體制 總統制下議會為立法機關的共和國

法律體系 以英美法係為基礎的普通法的國家

國家領袖

國家元首(總統):羅德里戈·杜特爾特

政府首腦(總統):羅德里戈·杜特爾特

經濟實力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 以下資訊是以2016年估計

總計:7,931.93億美元[6](第29名)

人均:7,612美元[6](第118名)

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 以下資訊是以2016年估計

總計:3,103.12億美元[6](第39名)

人均:2,978美元[6](第123名)

人類發展指數 以下資訊是以2014年估計

▲0.668(第115名)-中

中央銀行 菲律賓中央銀行

貨幣單位 菲律賓披索(PHP)

基尼係數 0.458[3]

其他資料

立國歷史

立國日期:1898年6月12日

立國事件:獨立日(1898年6月12日)

國家象徵

國花:茉莉花

國樹:納拉樹

國石:珍珠

國鳥:菲律賓鷹

國家代碼 PHI

國際域名縮寫 .ph

國際電話區號 63

現役軍人數 113,000(第40名)

菲律賓共和國(他加祿語:Republika ng Pilipinas;英語: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簡稱菲律賓,位於東南亞的一個群島國家,處於西太平洋,北隔呂宋海峽與台灣相望,南隔西里伯斯海與印度尼西亞相望,西隔南中國海與越南相望,東邊則為菲律賓海。作為一個座落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熱帶國家,菲律賓常年飽受地震與颱風侵襲,然而其氣候環境也造就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菲律賓群島由7101個島嶼組成[2],分為呂宋島,、米沙鄢群島和棉蘭老島三大島群。國內人口約9300萬,加上約1100萬海外菲律賓人,總計人口逾億,位居世界第12名。菲律賓群島的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菲律賓最早的居民,隨後南礁民族的遷徙陸續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發展也分別在北中南礁嶼帶來了印度文化、華夏文化和伊斯蘭文化。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航海時抵達此地,隨後西班牙人於1565年至1571年年間起陸續占領菲律賓群礁,展開長達300多年的統治。19世紀末期,菲律賓經歷了對西班牙革命、美西戰爭及美菲戰爭之後,成為美國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占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獨立。美國在菲律賓留下了英文的主導地位以及對西方文化的認同。獨立至今,菲律賓經歷過數次的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政局動盪、貪污問題及社會不安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國內還有嚴重的貧富差距,但是近年來菲律賓的經濟有所改善,海外打工移民陸續歸國,特別是北部各礁嶼、馬尼拉的建設達到新興國家水平,菲律賓也榮獲亞洲之虎的稱號。

純分享國際動態新聞,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最新資訊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資訊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25655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