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的火炮射擊要用繩子去拉火,是解放軍的戰士不夠勇敢麼?

一百年前的架退式後膛火炮,以及幾十年前管退式火炮,通常使用發火繩來擊發,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電影《集結號》,穀子地轟擊國民黨坦克時所使用的那門日制四一式75毫米山炮。現代的野戰火炮多數配有擊發機,類似步槍的扳機,為彈藥裝好底火,炮手站在火炮旁邊扳動擊發機就可以開火,不需要使用拉火繩。但我軍和外軍炮兵射擊的照片顯示,還是有使用長長的繩子來拉火射擊的現象,以至於有網友說這是因為戰士不夠勇敢,不敢站在火炮旁邊開炮;也有人說這是火炮落後,不能用扳機擊發。

這些論斷都不正確。地炮機械擊發裝置一般分為擊針式、擊錘式和撞針式。主要以擊針式為主,它又分慣性式和拉火式兩種。歐美國家的大口徑火炮一直使用螺式炮閂,且火炮只有單純的壓制任務,所以一直沿用拉火繩拉火擊發方式,從老式的M59到M198到最新的M777榴彈炮都是如此。

我軍早期的蘇式火炮也有採用螺式炮栓的,它們都是用的拉火繩拉動擊發機,屬於拉火式擊發裝置,如:54式122毫米榴彈炮(影視作品中經常看到拉個繩往後拽)。我軍的現代野戰火炮已經普遍配有擊發機,相當於步槍的扳機,一般安裝在炮身左側,炮手可以站在火炮旁邊直接扳動擊發機來發射火炮。帶有擊發機的火炮除了手動扳動擊發機來開炮,也可以用拉火繩掛在擊發機上,遠離火炮拉火射擊。

使用拉火繩的情況,一般是在冷跑射擊和使用大號裝藥射擊的時候。火炮冷炮射擊。是指火炮進入陣地後進行的第一次實彈發射,此時藥溫不恆定,炮膛溫度低,駐退機和復進機都沒有被良好潤滑,底板和駐鋤與土地結合不嚴,火炮技術狀態和穩定性比較低,容易發生炸膛或掀翻炮位等事故,通常要求在第一發試射時,炮手在距離火炮後方10米左右的掩體里使用發火繩拉發,以保證人員安全,第一發試射以後,如火炮技術狀態良好,炮位穩定,以後的發射就可以直接使用炮身上的擊發扳機來發射炮彈了。

美軍的M198牽引榴彈炮也有類似的規定,其發射的前幾發,必須採用十幾米長的拉火繩,以防炸膛;在使用最大號8號裝藥射擊時,需用一根7.5米長的拉火繩遠距離拉發,以避免炮手受衝擊波的嚴重影響。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M777式155毫米牽引榴彈炮,也照樣使用拉火繩來擊發射擊。

因此,我軍炮兵使用繩子開炮的少數照片,並不代表火炮如何落後,也不代表戰貪生怕死,只是炮兵射擊規範的一項要求而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25602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