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9年歐盟宣布開始對華執行軍售禁令以來,中國的裝備進口倒向了前蘇聯/俄羅斯,同時中國的武器裝備自研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歐盟國家執行對華軍售禁令的20多年裡,中國依靠引進—模仿—自研的發展路線基本實現了裝備的自給自足,這讓歐盟很著急,最近,歐盟開始著手推動解禁對華軍售,希望重新奪回中國市場。
圖註:中國海軍早期型直—9直升機,該機早期型號是法國提供零件,中國組裝完成的
其實不少歐盟國家一開始就對對華軍售禁令持似是而非的含糊態度,因為歐盟對華軍售禁令並沒有明確指出那些武器是禁售的,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國家在對華軍售禁令開始施行之後,仍然和中國保持著軍售貿易關係,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法國。1980年中國和法國宇航公司簽訂了引進「海豚」直升機的協議,1983年開始,「海豚」直升機開始在中國國內組裝,零件由法國提供。1989年歐盟對華軍售禁令開始之後,法國並沒有停止向中國提供零件,理由很簡單,這些零件不是致命性武器。
圖註:1982年中國代表團赴法國考察幻影2000戰機,中國空軍試飛員葛文墉試飛了該機
就在歐盟開始執行對華軍售禁令的同一年,中國和蘇聯達成了引進蘇—27的採購意向,這一採購意向於1年後轉化為了合同,中國一口氣從蘇聯訂購了48架蘇—27戰鬥機。看到潛在的買家轉向別國,作為軍機出口大國的法國心裡很不是滋味,但是又沒辦法。這種不甘隨著中歐貿易合作的加深越發深刻,到2003年,法國終於坐不住了,開始和德國、義大利等歐盟國家開始一道著手推進解除對華軍售禁令,並在這年10月取得了初步成果,標誌事件是中歐簽署《伽利略衛星導航合作協定》,歐盟對華軍售禁令變得名存實亡。
圖註:歐盟對華軍售禁令並未影響中歐技術合作,圖為中歐合作研發的EC175/直15直升機
不過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歐盟對華軍售禁令一直沒有徹底解除,歐盟國家始終無法繞過早已名存實亡的一紙禁令對華出口「關鍵性」武器裝備,而中國的裝備自主研發能力在這一期間得到了飛速發展,除了航空發動機等瓶頸技術之外,大部分裝備都實現了國產化。因此即使現在歐盟解除了對華軍售禁令,中國也已經沒有採購的必要,一切都太晚了。而在歐盟對華軍售的這些年裡,中國周邊的亞太市場早已被美國和俄羅斯搶占,而這份禁令的幕後推動者,最近又要向印度推銷F—16和F—18,搶的正是法國「陣風」和瑞典「鷹獅」的市場,而歐盟在打碎牙往肚子裡咽的同時,還要賠笑,想想都肉疼。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25159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