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茲卡全攻略 !

我國本月27日確認首起境內感染茲卡病例,是全球第58個茲卡病毒在境內傳播開來的國家。
當局往回追蹤後確診更多病例,截至本月29日已有至少56起,意味著茲卡病毒已在本地特定社區內散播開來。
我們為你整理出以下攻略,助你防範茲卡病毒。
截斷傳播途徑
茲卡病毒由熱帶地區較常見的伊蚊(Aedes)傳播,和骨痛熱症病毒一樣。伊蚊吸入被病毒感染的血液,然後在叮咬另一人時,將病毒注入人體。伊蚊通常在白天叮咬,清早和下午至傍晚是叮咬高峰期。
茲卡病毒能透過性接觸傳播給性伴侶。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到過疫區後的28天內應採取安全性行為,使用安全套;若有茲卡病症,則建議在半年裡都做好防護。
輸血也相信是途徑之一,但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這一途徑仍有待證明。
注意可疑症狀
茲卡症狀會在被伊蚊叮咬後3至12天浮現,一般會持續4天到一個星期。茲卡症狀和骨痛熱症症狀十分相似,包括發燒、頭痛、身上有紅疹、關節或肌肉疼痛,以及紅眼症。
紅眼症多出現在茲卡病例中,屬典型症狀,也有專家指茲卡病毒導致的紅疹較癢。
如果出現上述情況,務必及時就醫。
使用有效防蚊用品
購買防蚊用品時,應選擇含有至少一種有效化學成分,才能有效驅蚊:
● 避蚊胺(N,N-diethyl-meta-toluamide,簡稱「DEET」)
● 派卡瑞丁(Picaridin,又名「KBR3023」 、 「Bayrepel」或「icaridin」)
● IR3535
(未滿兩個月的嬰兒,不能使用上述產品。)
一般上,有效成分的濃度越高,效用就越持久。譬如,避蚊胺濃度為6.65%的驅蚊劑,可防蚊約兩小時;濃度為20%則可防蚊四小時。
防蚊用品要適時重新塗抹。除了 用在未被衣服遮蓋的身體部位,也不要忘了噴在衣服上。
一些天然成分也有一定驅蚊效果,但受訪學者指出,其效用比上述化學成分來得弱:
● 檸檬桉葉油(oil of lemon eucalyptus,簡稱「OLE」;若以成分命名則是para-menthane- 3,8-diol,簡稱「PMD」,或「citriodiol」)
(未滿三歲的孩童,不能使用上述產品。)
如果同時也使用防曬產品,要先塗抹防曬產品,再使用驅蚊產品。
一些經過氯菊酯(Permethrin)處理的衣物也有很強的防蚊效果。2008年推出的新一代軍服就採用這種布料。含有氯菊酯的產品適合塗抹或噴在衣服上,但不應直接塗在皮膚上。
孕婦要提高警惕
茲卡病毒可導致小頭症基本上已得到醫學證實,孕婦尤須提高警惕。
孕婦在妊娠期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初期如果感染茲卡病毒,胎兒受影響的風險最高,須儘早求醫。
如果孕婦懷疑胎兒感染茲卡,可考慮在15周內進行羊膜穿刺術檢查羊水中是否含有病毒。
受訪專家指出,含有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驅蚊產品一般可供孕婦安全使用。孕婦也可使用天然成分來驅蚊。
住所防範
當侷促請人們經常進行「滅蚊五步」(5-step Mozzie Wipeout):
每隔一天就為花瓶換水
每隔一天就倒掉花盆托盤的積水
不使用曬衣竿時,把撐管蓋好
將所有的水桶和水容器倒置存放
每月疏通屋頂檐槽,加入BTI殺蚊藥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