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的先秦時代開始,到清朝末年,不斷有中國的大陸移民進入日本。在日本的史籍《古事記》、《日本書紀》中,把這些中國的移民稱為「漢人」、「新漢人」、「吳 人」、「唐人」、「歸化人」等。中國到日本的移民,給日本帶來了先進的文化理念,精湛的技術知識,極大的促進了日本的發展。
日本一位史學家曾經說:「只要統計一下我們祖先的數字就明白了。可以說我們現代的每一個日本人,都繼承著一千數百年前生活著的全部日本人的血液,所以,必須承認,我們不論誰的血液中,都含有百分之十或二十古代歸化人的血液。雖然流行著我們的祖先同化了歸化人的說法,但並非如此,歸化人(漢族移民)就 是我們的祖先。」
中國人大規模移民日本有四次,第一次是在中國的秦漢時期(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
而就在這個時期,作為兩漢皇族的劉姓也成為了到達日本的漢族歸化人的主力。
歷史上最有名的劉氏移民日本的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橋、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也寫作阿智)王,又稱阿知使主,是東漢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的玄孫。日本原田家族族譜《大藏朝臣原田家歷傳》稱,阿知王是漢獻帝的玄孫。
當年曹氏滅漢建魏,漢獻帝劉協被曹丕貶為山陽公,建都山陽郡下的濁鹿城(一名青陽城,在今河南省修武縣東北)。阿知王在這時也隨東漢皇室遺民便從洛陽徙居濁鹿。後來司馬氏滅魏建 立西晉,劉氏皇族地位表面上沒有改變,但實際情況開始惡化。太康十年(289年),劉阿知見當時天下混亂之像已生,便於五月初一召集舊臣商議對策。劉阿知說:「我久在此地,恐有覆滅之禍,聞東國於日本,有聖天子」,遂決定率其家族東渡,前往日本避難。這樣,劉阿知便率領他的兒子劉都賀、舅舅趙輿德和族人劉國鼎、劉濤子、劉鶴明、劉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離開中國本土,飄洋過海,幾經艱難,於日本應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來到日本。阿知王到達日本後,被日本天皇賜號東漢使主,奉命定居於大和國高市郡檜前村。據記載,當年跟隨阿知王來日本的,還有段姓、郭姓、李氏、多姓、皂姓、朱姓、高姓等7個姓。
在秦漢年間,有一些中國人移居日本,首先在秦始皇的鐵騎橫掃六國時。舊燕國和齊國民眾為逃避戰亂,分兩路逃亡日本:北路是燕國人由東北到朝鮮半島再渡海到日本,南路是山東半島的齊國人直接渡海赴日本。其次在在西漢武帝時期。元封三年(前 108),漢武帝滅衛氏朝鮮政權,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置樂浪等四郡。大量漢族人民隨之移居四郡,其中有一部分不斷往半島南部遷移,直至跨海到達日本。
第二次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3到6世紀)。
西晉末年,中國爆發了八王之亂,引發了百年內戰,長期殘酷的民族仇殺使中國大陸的漢族人尤其是中原的衣冠望族不堪忍受,開始了向四周大規模遷徙的浪潮,其中有一路由東北逃往了朝鮮半島,這其中有相當多的一部分最後去了日本。這時期東渡日本的中國移民,大都身懷一技之長,深受日本朝廷的重用。
第三次大規模的移民是在隋唐時期(公元6世紀末至10世紀初)。
此時,隋朝完成了中國的統一,結束了長達三個世紀的南北分裂狀態,中國封建社會開始進入了鼎盛的巔峰時期。尤其是大唐王朝前期,國家空前強盛,百姓生活富足安康。相比之下的日本,則正處於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折期,這一時期,日本派遣了時機批遣唐使,到中國學習各種知識,並勸誘中國一些知識分子、手工業者和學問僧赴日傳授知識,這些人最後在日本定居下來,但是人數相比起兩晉時期,數量已經很少了。
第四次移民是在宋明時期(公元13世紀末至17世紀末)。
南宋末年,元朝興起,一些不堪異族統治的南宋遺民乘船遷居日本,比如著名的南宋溫州雁山能仁寺住持高僧祖元等,但為數已不足道。
明朝時期,移民日本的中國人是由皇帝主動派遣的。有據可查的是洪 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更賜閩人三十六姓」人到琉球。這批中國移民主要是向琉球傳授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琉球王國也曾主動請求賜人,如 1606年,尚寧王受冊封時,便請賜明人歸化。如從中國去的蔡氏為蔡襄的後人,林氏為林和靖家族的後人。琉球被日本吞併後,這些人就變成了日本居民。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23647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