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當地時間8月13日,中國海警在釣魚島近海的聯合執法仍在進行。儘管這一行動的強度較之前日已有所減弱,日方也沒有一如此前那樣展開高密度的抗議等行動。但是,中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的存在感,對於日本的進一步壓制已經更為突出了。
分析認為,對中國來說,當前亞太的中美格局大環境暫時不會發生變化。相比之下,在中美對峙前提下,於南海等領域展開積極行動,煽動當事方,甚至挑撥第三國的日本就成了西太平洋大環境中的一大不穩定要素。
這樣一來,北京近來在釣魚島的行動就顯出了另一種目的:它以在釣魚島對日本施壓為表現,實際上則是針對日本在南海行為的定點報復。
東京希望得到美國的幫助
伴隨著中國在釣魚島近海的行動,日本也在5天之內展開23次抗議,創下2012年以來的新紀錄。東京對此寄希望於美國,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特魯多很快就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稱美國將和日本合作,密切關注事態進展。
有報道稱,針對「中國主張釣魚島是中方領土」,特魯多雖稱釣魚島「在日本施政下」,「重申了其適用於美日安保條約的立場」。
但也同樣強調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即「美方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不持立場」。
中國海警船在釣魚島近海的聯合執法仍在進行
很顯然,對亞太問題來說,日本表現出了與其身份不相稱的積極性,並試圖向外界展示其行動得到了美國首肯。但很多時候美國並不會為其背書,更不用說為日本影響中美之間的大環境。
這也讓日本在西太平洋上的行動較之美國顯出了一定的獨立性乃至非關聯性。而就這一點而言,日本在南海上的不恰當角色就隨之突兀起來。
環顧2015年至今的中美南海對峙,外界不難發現其中的關節。即便美艦開赴南海,可中美兩國並沒有在南海開戰的意願,兩國對峙,不過是為了宣示各自立場的能力和決心。
中美兩國都躍躍欲試,箭在弦上卻都引而不發,其實為的是讓別人觀察和體會。也正因此,兩國一邊在南海緊張對峙,一邊又一起參加環太平洋聯合軍事演習。
與此同時,南海區域內的各相關當事國,包括單方面提起仲裁的菲律賓在內,沒有誰願意看到中美這兩個核大國在家門口大打出手。在中美對峙最激烈的時刻,東協機巧地選擇了迴避。
中美兩國並沒有在南海開戰的意願
可是,作為域外國家的日本就開始在南海問題上在中美之外開始搬弄是非起來。以至於在南海仲裁結果出爐前,日本就四處活動,動作不斷。
資料顯示。在6月中旬仲裁結果即將出爐前,日本的表現最為激烈,甚至遠超美國和菲律賓。日本向柬埔寨及其他東協國家施壓,在仲裁結果出來之前,就要求這些國家表態支持仲裁結果。
日本外相岸田文雄
在7月1日,日本常駐聯合國代表召開記者會,利用其擔任安理會輪值主席國的身份,對南海問題表達「強烈關切」。此外,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還在G7峰會上借七國集團名義要求中國接受仲裁結果。
外相岸田文雄也在第一時間發表聲明,表示「當事國要遵從這一裁決」。這一系列行為正在向外界展示,日本於南海仲裁等問題上的關鍵角色。也讓中國的定點報復有了打擊的合理對象。
日本的南海真正角色
相對於在太平洋兩側彼此維持引而不發局面的中美來說,日本正在雙方之間的留白中逐漸體現存在感,更試圖讓自己成為中美之間的第三方勢力。這點在日本於南海上的擴張最為突出。
早在1999年10月,一艘日籍商船在南海海域遭海盜劫持為開始。2002年2月,載有直升機和重型武器的日本「大型巡視船」就正式駛入東南亞海域。
中國海警船
日本更在2009年6月通過《海盜對策法》,每年四次派兵赴東南亞海域進行「反海盜巡邏」。還頻頻與東南亞國家海軍舉行海上聯合軍事演習,就在2015年5月,日、菲兩國還在靠近黃岩島的馬尼拉灣附近舉行「反海盜」演習。
對日本來說,處於美國勢力範圍內,又能為日本實控海域提供屏障的菲律賓已經成為繼泰國之後,東京於西太平洋的又一個兼具政治、經濟、軍事意義的橋頭堡。
日本防相稻田朋美
在越南已換屆,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有美國駐地,而澳大利亞過於逐利之際,嘗試在美國範圍內拓展自身活動範圍的日本已經開始把自衛隊的南海落腳地定位在菲律賓巴拉望島上。這更能顯出一種日本借菲律賓前出南海的意欲。
事實上,東京方面對於控制進出西太平洋的門戶,穩固從琉球到「南鳥島」一線的局面始終有著自己的想法。此前,剛剛宣布退位的明仁天皇於2015年4月飛赴帛琉「慰靈」正是如此。
除去外界早已津津樂道的「牽制中國」、「以南海換東海」外,日本還從2015年繼續「島國外交」戰略布局,在日本主持的「太平洋島國峰會」上大力強調「通過經濟、技術等方式援助太平洋島國」。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尋求南進的日本就這樣在一、二島鏈間發現了自己的活動空間,繼續於南海等領域加緊行動。很顯然,中國不能繼續放任日本的行動。在南海問題上,中國要地堅持南海就是中國的核心利益,它事關國家領土完整和海洋權益,不能讓日本輕易產生影響。
中國海軍實彈演習畫面
更何況,在整個南海仲裁案前後,日本自始至終都於西太平洋經營,於南海擴張,那麼,中國在釣魚島一帶對其展開定點打擊就顯得頗有必要了。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