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東風21D更狠飛彈曝光:萬里外攻擊美艦

二戰納粹德國首先開發出了V-2彈道飛彈並將其實用化,在當時沒有任何技術能夠攔截這種武器,戰後,美蘇獲得了V-2飛彈的技術,並成為各自彈道飛彈的技術源頭。蘇聯第一種實用化戰術彈道飛彈就是大名鼎鼎的SS-1"飛毛腿"飛彈,在海灣戰爭中被美軍的"愛國者"防空系統擊落,被擊落的原因除了其彈頭與彈體不可分離之外,主要就是一旦發射後,其固定彈道可以很容易的被解算出來。

中國火箭之父錢學森教授早在上世紀40年代就提出了一種助推,滑翔式彈道,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錢學森彈道",使用這種彈道的飛行器,沿大氣層邊緣飛行,再入大氣層後,會啟動自身動力裝置,將自己推出大氣層,形成一種打水漂的效果,由於其大部分時間是在大氣層邊緣飛行,速度可以達到7-8倍音速,測算這樣的彈道是十分困難的。

從公開渠道獲知,中國在2015年正式公開的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就使用了"錢學森彈道",飛彈以彈道飛彈軌跡飛行數千公里再入大氣層後,能在大氣內進行滑翔機動,並在最後階段開啟彈載搜索系統自主捕獲攻擊海上艦船,這絕不是科幻小說的虛構情節,中國進行的四次高超音速飛行器實驗都得到了美方的證實,中國宣布其中三次獲得圓滿成功。

然而這不是故事的結局,近日從國內學術權威部門獲知,中國正在論證多枚洲際彈道飛彈攜帶高超音速飛行器間隔發射,同時到達目標區上空的論文,該文章詳細闡述了使用東風-41或東風-31洲際彈道飛彈,在射程一萬兩千公里內,完全覆蓋整個太平洋和美國大部分陸地,從不同角度,以間隔一分鐘從不同方向發射7枚彈頭,對目標大型船隻實施同時到達(誤差在0.25秒內),同時攻擊同一目標的數據分析,並列出了大量已經試驗過的數據圖表,結合最近中國為高超音速飛行器設計團隊頒發科技進步獎來分析,中國的水漂彈很有可能已經裝備到了最新的東風-41洲際彈道飛彈上。

如果說在二戰時代,德國的V2飛彈是難以防禦的絕對大殺器,那麼中國的東風-41洲際彈道飛彈配合高超音速武器的順利部署,將是制衡美國,掌握戰略主動權的絕對砝碼。

中國在過去的一年半時間裡已經進行了6次DF-ZF的測試,儘管測試的頻率不代表其質量高低,但是這依然表明了中國致力於高超音速飛行器這項技術的成功開發。與美國不同,中國的高超音速飛行器採用中程彈道飛彈為載體將高超音速飛行器送上天,而美國則是用轟炸機掛載的方式發射。但是升空後高超音速飛行器的運動軌跡都比較類似,首先要在大氣上層依靠稀薄的空氣降低阻力迅速提升速度,然後大氣層再入,通過高速滑翔來鎖定目標。由於DF-ZF這類高超音速飛行器速度太快而且飛行路徑不可預測,所以極難防禦。

報告稱,對於中國的高超音速飛行器研發一直存在一個擔憂:這項技術可以被應用到常規武器和核武器上。從中國使用東風-21D來對該飛行器發射來看,中國很可能發展DF-ZF為常規武器或者核武器來使用。目前,DF-ZF由東風-15B、東風-11A、東風-21D等來發射, 在使用東風-21D的時候,該飛行器的射程甚至覆蓋整個關島。

近日,中國央視曝光的我國自行研製的JF-12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激波風洞,據悉,JF-12風洞是首個具有中國人獨立智慧財產權的超級風洞,也是目前在國際上同類型高超音速實驗設備中的世界第一,軍事專家雷澤先生告訴記者,近年來,中國屢次發射和試飛高超音速武器的新聞不絕於耳,外國媒體認為,在高超音速武器研製方面,中國實際上已經領先於美國,中國的DF-ZF高超音速武器實際上已經進入到最後定型階段,在速度上已經領先美國,而這些成就可不是憑空出現的,這是中國突破了一項美國22年都沒有解決的技術困境。

實際上,中國的成就來源於中國在高超音速飛行器基礎理論研究上獲得了重大突破,而突破的關鍵就是風洞技術,一個比較好的風洞可以在飛行器不進行試飛的情況下,在地面就能試驗出大量有用的數據,把天上的飛行環境搬到地上,從而達到事半功倍。

軍事專家雷澤先生稱,風洞,是先進飛行器的搖籃。它通過人工產生並控制氣流來模擬飛行器周圍氣體的流動,提供飛行器設計需要的基礎數據,風洞提供了飛行器研發前期一個高效、方便、經濟的試驗手段。一架先進飛行器在上天之前,需要在風洞裡做上幾千上萬次的吹風試驗。

我們知道,高超音速飛行器在試飛中有兩個很嚴重的問題,第一是飛行時間短,通常來說高超音速飛行的飛行段時間只有幾分鐘,長得不超過30分鐘,而像超燃衝壓發動機等類似的高超音速動力設備的運行時間也很短,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積累大量數據,需要成千上萬的飛行,這是一筆巨大的費用,如何在地面就能積累數據就成為困擾高超音速飛行器研究的關鍵,而收集數據非風洞莫屬。

在JF12之前,美國製造的世界最先進高超音速風洞至今不超過1.2米,速度和模擬高度都很低,對於研製一種武器來說,其內部的實驗條件作用不大。而我國研製成功的國際首座可復現25至40千米高空、馬赫數5至9飛行條件、噴管出口直徑2.5米、試驗氣體為潔凈空氣、試驗時間超過100毫秒的超大型高超聲速激波風洞,整體性能處於世界唯一這個水平,而美國到目前還沒有類似的設備。

JF12風洞到底牛在哪呢?牛就牛在可以讓大尺寸甚至實際尺寸的高超聲速飛行器,在地面就能模擬在空中飛行的實際條件,上天的試驗任務中有一大半都可以在這裡一次性完成,這也就是為什麼最近8次中國的高超音速飛行器試飛沒有一次失敗的原因。

我們知道,科學儀器設備產業是典型的國家戰略性產業,一台大型科學儀器甚至可以帶來一場新技術革命,而其發展不僅需要長期計劃和連續積累,也需要持續不斷的更新,美國在得知中方的成果後,曾希望在國際學術交流上打探中方的虛實,了解技術詳情,甚至提出民間技術合作,但中方肯定一概拒絕。

中國最近幾年已經進行過不下七次高超音速飛行器實驗,其中可以確認的有6次獲得全部成功,有一次套用全世界通用說法獲得部分成功。這樣的成功率遠遠領先於美、俄兩國了在此領域上。

目前美國X-51A作為美國最為成功的高超音速武器化實驗項目已經進行了4次試驗,俄羅斯使用洲際彈道飛彈搭載的YU-71超高音速彈頭也都進行了5次試驗。不過這些實驗都是第三方統計的結果,肯定會有漏報或者錯報的情況。

不過上述試驗中有一點是不會有問題的,就是中國正在把自己的東風-11,東風-16,東風-21甚至東風-26上進行高超音速武器的搭載實驗,這使得中國的高超音速武器的打擊半徑和打擊適用性水平獲得明顯提升。美國人測試的X-51A時用的是B-52轟炸機,這種載具有一個好處和一個弊端。好處是節約上上升段的推進燃料,但是發射時隱蔽性差,不具備突然性。

而且從空中直接發射的失敗機率比地面直升式推進要大的多,一個原因就是高超音速飛行器使用的衝壓發動機啟動條件複雜,助推火箭有很大機率達不到工作條件,自然也就會各種問題頻出。

中俄都相對更聰明的選擇了最為拿手的彈道飛彈作為推進段,因為都是成熟的推進系統,使得中俄可以在最上端載荷上投入最大的精力。不過俄羅斯顯然一心就就為了把核彈頭送到美國的上空,所以研發的YU-71高超音速彈頭其實是一種升力體推進裝置,性能簡單速度上夠5馬赫加機動就足以應付美國的反導系統,這種研發產品只能算為了應付美國反導系統而研發出來的臨時性產品,不具備體系化發展的能力。

中國在研發高超音速飛行器領域顯然不只是為了突破美國的反導系統,而是建立自己的高超音速武器研究裝備體系。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其實從上個世紀60年代就有理論研究,70年代就建成了從5馬赫到10馬赫的高超音速風洞,所以中國的高超音速武器化研究實驗成功率更高,實驗更為頻繁,這是裝備能夠服役的標誌之一。

而且就現有技術來看,中國的DF-ZF以及WU-14還有其他尚未曝光的型號已經組成了體系化的發展方向,這點跟美國和俄羅斯都不同。中國研發這種武器是直接可用,用來實現美國一直夢寐以求的"全球1小時打擊"這類常規打擊手段,還可以應用在打擊航母、基地、地堡等高價值目標上。當然也可以在必要的時候,運載核彈頭突破美國的反導系統。

中國的7次高超音速飛行器試驗每次都被美國雷達全程追蹤,中國的技術究竟如何從美方的報道上我們就可以知道:從早期的"不可能",再到後來的"疑似進行",再到現在"中國高超音速武器獲得第x次發射成功"。這一變化的原因,就是美國雷達圖像上清晰的記錄了中國飛行器飛行的軌跡和速度,10馬赫!

這是美方自己通報的數據,已經超乎了反導體系的攔截能力,所以也怪不得美國人一開始不相信,中國確實做到了連美國人都辦不到的事情。另外還有一點,就是搭載著高超音速飛行器"東風"飛彈在把高超音速飛行器發射出去前,外界根本無從得知上面到底是普通彈頭還是高超音速飛行器,高度的不確定性以及使用高超音速飛行器後還可以把東風飛彈的射程進一步延長,這本身就是極佳的打擊利器。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22996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