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本欄目談到美國歷史的小循環與中國歷史的大循環,意猶未盡,再續一篇。
所謂歷史的小循環指的是美國正在出現的重返「孤立主義」的徵兆與趨勢。美國今年11月大選。不管誰勝出,共和黨的特朗普或民主黨的希拉蕊,都將終結那個由歐巴馬精心打造並大力推動的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在很大程度上,這也等於是對美國「重返亞太」大戰略的重大打擊。這一切,折射的是一個大形勢的變化,及在大形勢變化中,美國戰略心態的調整。
大形勢的變化,可以理解為美國正在打算從一個一向是它倡導及主導的全球化進程中抽身,並迅速轉變為一股方興未艾的「反全球化」情緒,TPP正好是這個大形勢變化下的第一個祭品。言行不時出格的特朗普,也為這個大形勢的變化作出了很多精彩的註解。他不但反對墨西哥移民,反對穆斯林入境,反對中國的商品進口,也毫不保留地表達出對美國承擔了過多的國際責任的不滿,他批評美國在北約出力太多,也批評美國一眾盟友,像日本及韓國,如果要繼續依賴美國提供安全的話就要負擔費用。11月不管特朗普當選與否,他獲得的高民調,折射的就是當前美國民意對此等「新孤立主義」的認同。
之所以說是「新孤立主義」,是因為美國自1776年立國迄今為止240年,除了最近的75年,一直奉行的就是孤立主義,就算在上世紀上半葉,不管一戰、二戰如何烽火朝天,打遍了歐、亞、非,我美國東一個大西洋,西一個太平洋,還是不管天下事。一直到1941年珍珠港被日本偷襲,這才「被」捲入了國際事務,放棄了孤立主義。所以75年後的今天,美國戰略心態出現調整,又見孤立主義的傾向,是之謂「新孤立主義」。從老孤立主義到新孤立主義,完成了一個歷史的小循環。
歷史的發展,經常會出現有趣的對照與反差,從而形成較大的戲劇張力。在美國正在出現歷史的小循環之際,另一邊廂的中國,正在出現的則是一個歷史的大循環——這個大循環,指的是中國從「天下主義」,過渡到「封閉主義」,再回歸「天下主義」的過程。
跟美國歷史的主旋律一向是「孤立主義」不同,中國歷史的主旋律一貫是「天下主義」。「天下主義」是什麼?可以從上世紀大歷史學家唐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 ~ 1975)的論點說起。唐恩比畢生研究人類文明,希望為人類未來的發展找到一個最值得期待的文明,他的答案是:中華文明。他認為中國人對全球作出的最大貢獻是為全人類呵護了一個超級文明,而所以如此,關鍵就在於中國人一貫奉行的「天下主義」。天下主義是一種包容性、多元性、平等性的人生觀與世界觀。相對於天下主義的海納百川,當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是狹隘心態的民族主義。唐恩比說,西方自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就不再有天下主義了。他說,中華民族的天下主義也具體體現在中國與他國互動的國際關係之上。就中國與周邊國家而言,即是已行之久遠,卻在近代經常被污名化的朝貢關係;就中國與一眾非周邊國家而言,則具體表現在海、陸絲綢之路上。中國通過天下主義,不但與各國平等交往、貿易,並相互交流與吸納多元化文化。遺憾的是,行之久遠的天下主義在歷史上也出現了變奏。
1433年,當明朝鄭和在七次下西洋的歸途中去世了之後,中華民族的歷史就進入到一個長達五百多年的鎖國階段。由明而清而民國而到新中國成立,其間雖偶爾也有片刻的開放階段,但大體上,封閉是主旋律,並且在1978年之間的30年達到了極致。進入了「封閉主義」之後的中華民族,明顯地缺乏了來自多元文化新活力的注入,國運國勢日趨衰微,一直到1978年底才出現了轉折。1978年底中共11屆3中全會決定的改革開放,改變的不只是之前30年的走勢,而是自1433年以來五百多年的走勢。改革開放也意味著中華民族正式走出「封閉主義」,並再度回歸「天下主義」的宣告。這即是中國歷史的大循環。
有趣而又巧合的是,美國的歷史小循環似乎正在與中國的歷史大循環相遇,而分別作為美國歷史小循環及中國歷史大循環的指標,即「重返亞太」與「一帶一路」,前者的力不從心與後者的方興未艾,也正好形成一個鮮明的對照。也因此,「重返『新孤立主義』VS重返『新天下主義』」或許正是人類歷史第21世紀這一章的最佳標題。
純分享國際動態新聞,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最新資訊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資訊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