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牆角被挖 普京強勢插入中東權力場
當地時間8月22日,俄羅斯總統特派中東非洲大使、外交部副部長波格丹諾夫(Mikhail Bogdanov)與沙特副王儲、國防部長穆罕默德(Mohammad bin Salman Al Saud)和外長朱拜爾(Adel al-Jubeir)當日在吉達進行了會晤,兩國正加緊推動雙邊關係,並在一系列國際問題上加強合作,尤其將擴大政治往來的範圍和頻率。
另一邊,據《今日俄羅斯》同一天的報道,上周從伊朗空軍基地起飛打擊敘利亞境內恐怖分子的俄國戰機,已在完成任務後於22日從伊朗基地起飛回國。俄羅斯國防部發言人科納申科夫(Igor Konashenkov)和伊朗國防部長達赫甘(Hossein Dehghan)同時表示,俄羅斯及伊朗兩國在這一次軍事行動中合作愉快,雖為「一次性」行動,但今後若有需要仍可繼續。

與此同時,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除了月初奔赴俄羅斯與普京修復關係之後,土耳其總理耶爾德勒姆又在20日表示,如果有必要,土方可能同意俄羅斯入駐。更為令人詫異的是,埃爾多安也定於本月下旬訪問伊朗。
俄羅斯戰機上周從伊朗空軍基地起飛執行軍事任務一事,引起了全球轟動(圖源:VCG)
一系列演變之下,俄羅斯近期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正明顯擴大,且有進一步發展的趨勢。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三國之間頻繁的互動極不尋常。如果說伊朗和俄羅斯在抗擊美國地區戰略方面有一致利益,土耳其在與西方關係冷卻的背景下也需要與俄羅斯抱團取暖,那麼沙特和俄羅斯之間的眉來眼去則或許標誌著莫斯科不僅已經在中東站穩腳跟,而且這事實已被該地區域內國家所接受。
上周當莫斯科方面公布視頻,顯示俄國戰機從伊朗空軍基地起飛時,曾引起各方注意,畢竟這是伊朗建國以來首次向其他國家開放軍事設施,乃至首次允許任何國家的軍機軍艦進入本國領土。美國方面對此事的反應也頗為有趣,白宮一方面將之稱為「令人惋惜」(unfortunate),也在探討該次行動是否有違背聯合國安委會禁止向伊朗輸送戰鬥機的決議。
其實,俄羅斯與伊朗之間展開合作並不令人奇怪。中東地區久受宗教派系之間的爭鬥所亂,最近幾年來,美國一直與沙特、卡達等遜尼派國家保持著緊密合作關係,而俄羅斯在中東的勢力雖然遠不能與美國相比,但是它與阿薩德(專題)治下的敘利亞、伊拉克、乃至伊朗這些以什葉派穆斯林占人口大多數或傳統領導地位的國家,卻也都有著良好關係。去年被各界輿論熱潮的「什葉之弧」(阿薩德敘利亞、伊拉克、伊朗+俄羅斯)也是基於這種政治現實。
不過如今土耳其在埃爾多安帶領下愈發與歐美關係走惡,致力於修復與俄羅斯的關係;而沙特在審時度勢的前提下,也開始一改以往常態,開始著力於建立和莫斯科方面的合作,這兩個中東遜尼巨頭的態度轉換,勢必會對中東走勢產生影響。
對美國而言,雖然不會在朝夕之間就失去多年培養的中東影響力,但是面對著以往盲目跟從自己的盟友如今開始與俄羅斯合作的這個事實,華府也卻是到了需要改變自身中東策略的臨界點。現在還只是俄羅斯挖美國牆角的開始,中東權力場可以說最為主要的外部主導力量依舊是美國,但若不加以改變,怕是很快就不是這樣了。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伊朗、土耳其等國目前雖然展示出願意與俄羅斯配合的態度,但是俄羅斯若因此以為可以似此前蘇聯或是美國一般,將伊朗、土耳其等國家視為自己的「小弟」,那恐怕最終也不會獲得什麼好收成。
以土耳其為例,埃爾多安旨在通過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和泛突厥主義,重建土耳其在鄂圖曼帝國時期的榮光,無論他是否是在痴人說夢,但這卻說明他在歐、美、俄中間永遠都不會以「小弟」的姿態做人。
伊朗就更是中東潛在地區霸主和全球什葉派穆斯林的領袖,即使是在面對前蘇聯和美國這種強權的時候,也寧死不屈地保護國家主權。這次機場事件的合作,更應該被視為一種共贏的合作,而不是伊朗「俯首稱臣」。
沙特就更是如此,利雅得如今推進和莫斯科的合作,更多地只是在平衡以前一面倒向美國的政策。
所以說,俄羅斯誠然正在撬動美國在中東的牆角,但是若不以相互配合、互惠互利的地緣戰略需要為基礎,那俄羅斯到最後面對的多半還是南柯一夢。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22899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