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利用GPS干擾解放軍飛彈 中國拼全力造北
大多數飛彈都需要定位系統,中國曾在進行飛彈試驗時發現無法追蹤部分飛彈的飛行軌跡,原因是美國利用GPS系統干擾了中國的飛彈發射。一名已退役的中國上校稱:「這是對中國軍隊的嚴重羞辱,我們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地研發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統,中國軍隊必須擁有北斗。」

2016年6月12日,第二十三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成功。據相關專家介紹,北斗導航系統兩大優勢完全超越美國GPS,首先是兼容互操作。這將會給用戶帶來很多好處。其次,北斗導航系統的目標之一就是在2020年建成有源導航定位,短報文功能。這是目前格洛納斯、GPS等沒有的功能。圖為北斗導航衛星發射現場。
據美國《國家利益》雜誌8月17日報道,對於許多關注亞太局勢的人來說,反介入和區域封鎖是美軍在當地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反介入和區域封鎖是中國軍事戰略的核心,將阻止對手進入某些戰略區域,例如台灣(專題)和存在爭議的海域。中國希望藉此抗衡、勸阻和擊敗對手,主要針對美國和其太平洋盟國。
不過,實施反介入和區域封鎖戰略顯得非常複雜。中國和美國都需要非常謹慎的評估實施者(這裡指中國)的能力和不足以及這種戰略對兩國競爭和爆發潛在衝突的影響。
美操縱GPS讓中國蒙羞 不惜一切研發北斗
另外,中國也需要衛星系統為飛彈提供導航服務。中國在這方面花費了數年時間,終於研製出國產衛星導航系統--北斗。目前,北斗導航系統擁有19顆在軌衛星,屬於區域性定位系統。中國計劃將北斗的使用範圍擴大到全世界。北斗系統的衛星數量預計在2020年達到35顆。
大多數飛彈都需要GPS或者類似的定位系統。中國在1995-1996年台灣危機中才意識到這一點。當時,中國在台灣周邊地區進行飛彈試驗。但在試驗中,中國發現無法追蹤部分飛彈的飛行軌跡。

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規劃模型亮相第九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引起業內人士極大關注。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由我國自主研製,計劃由30顆衛星組成,目前已成功發射16顆。該系統具有星間鏈路和自主導航功能,預計於2020年完成全球系統組建任務。圖為北斗導航系統規劃模型亮相珠海航展。
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美國利用GPS系統干擾了中國的飛彈發射。GPS由美國研製和運行。一名已退役的中國上校稱:「這是對中國軍隊的嚴重羞辱,是一個難以忘記的恥辱。因此,我們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地研發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統。我們吃了一番苦頭才知道中國軍隊必須擁有北斗。」
中國在軍隊現代化改革中非常重視飛彈的發展。美國國家航空航天情報中心稱:「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多的飛彈研發項目。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只有30-50枚可以攻擊到台灣的近程彈道飛彈。美國國防部稱,中國現在擁有大約1200枚進程彈道飛彈,400枚路基巡航飛彈。這些飛彈將對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的軍事目標造成威脅。這些目標包括美國位於日本,韓國和關島的軍事基地。按照反介入和區域封鎖戰略,中國應該大批發射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壓制和干擾對方的反導系統。中國的飛彈和衛星存在緊密聯繫,因為遠程飛彈要想擊中目標必須依靠衛星導航。
衛星系統對反介入和區域封鎖戰略極其重要
實施反介入和區域封鎖戰略不僅需要先進的情報收集,監測和偵察能力,也需要先進的目標識別,通訊,飛彈防禦和網絡戰能力,以及強大的海軍和空軍。為了提高一些必須的技術能力,中國花了一代人的時間,但中國對這一戰略的執行能力仍然受到質疑。如果中國能夠成功提高反介入和區域封鎖能力,那將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中國快速發展的太空能力和衛星系統。
反介入和區域封鎖戰略的中心是獲取潛在對手的信息。為了防止對手進入敏感地區,中國必須獲得對手的相關信息,包括敵人各種裝備的火力,制導能力,防禦能力和受損後再次修復的可能性。這些裝備包括主力艦,航母,戰鬥機,潛艇,信息中樞和飛彈設施。
要想實現這種效果,必須擁有強大的追蹤和監測等能力。其中,許多能力必須依靠先進的衛星系統。中國對衛星的需求度可能更高,因為太平洋的範圍非常廣闊。如果只計算中國周邊海域,那監測面積就達到大約87.5萬平方海里。如果加上菲律賓海,那監測範圍將增加150萬平方海里。中國周邊海域是世界上貿易往來最多的海域之一,加大了中國追蹤和定位目標的難度。
中國在軌衛星數量世界第二
中國必須建造一體化的信息收集和監測系統。這個系統不僅需要高質量的實時衛星照片和位置信息,也需要可靠的國產衛星定位,導航和計時系統。因此,中國在航天領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2000年,中國在軌衛星數量僅為10顆。現在,這個數量已經增加到181顆。與之相比,美國在軌衛星數量為576顆,俄羅斯為140顆。而且,中國衛星數量還在持續增長。中國在今年8月10日發射了高分3號衛星。中國媒體報道稱:「高分3號將在保護中國海上權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中國還在研發多種先進的衛星技術,例如電子光學成像,合成孔徑雷達成像和電子偵察技術。每個衛星都擁有各自的缺點,例如無法在惡劣天氣情況下發揮作用,夜間工作性能較差和拍攝的照片不清楚。因此,為了獲取移動目標的信息,必須擁有大量的先進衛星技術。
東風-21D是世界首款反艦彈道飛彈 反衛星武器幫助中國占據信息優勢
中國研發的東風-21D和東風-26是世界首批反艦彈道飛彈,具備了反介入和區域封鎖能力。反艦彈道飛彈的影響力非常巨大,甚至導致外界開始爭論航母未來的實際作戰能力。反艦彈道飛彈對美國在太平洋部署航母和軍艦造成威脅,似乎證明中國擁有足夠的反介入和區域封鎖能力。
不過,使用反潛彈道飛彈並不是新的軍事理念。前蘇聯曾經在上世紀70年代投入巨資和花費大量時間研製這種武器,但由於追蹤和定位能力不足停止了研發工作。軍事專家安德魯·S.埃里克森指出:「與需求相比,中國的C4ISR(包括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和偵察)技術仍然不足,難以在實戰中識別和追蹤美國航母。」如果戰爭發生在近海地區並且中國擁有超視距雷達,艦載雷達和無人機,這一缺陷會有所改善。但是,如果想使反艦彈道飛彈的攻擊範圍覆蓋整個亞太地區,中國必須擁有先進的衛星系統,能夠以更快速度追蹤和定位目標並且提供更多的圖片信息。
在實施反介入和區域封鎖戰略方面,中國不僅計劃利用自己的衛星系統,也計劃干擾對手衛星的正常工作,從而占據信息優勢。美國對衛星的依賴程度非常高。中國戰略專家認為這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弱點。
為此,中國研發了大量的反衛星武器,包括共軌式、直接上升式、定向能式和網路式反衛星武器。這可能幫助中國率先發動進攻,並占據太空優勢。
中國正在成為亞太地區足以與美國匹敵的軍事強國。美國必須承認這一現狀,並做好準備。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