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日本不再客氣:竟在這節骨眼上攤牌

國際頭條| 2016-08-16| 檢舉

中國對日本不再客氣:竟在這節骨眼上攤牌

8月15日是日本投降日,結果被「寶寶離婚」和奧運沖得很淡,這就是無奈的現實。對於日本侵華戰敗投降日本一直不承認,他們稱為「終戰」,所以在他們心裡根本就不承認那場戰爭輸給了中國。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他們的言語中,更體現在安倍政府的行為中。

安倍政府是反華的,安倍路線是新軍國主義路線,安倍政府現在的定位是借美國之力遏制中國,對美國來說日本就是亞太再平衡戰略遏制中國的橋頭堡。對於日本的反華和新軍國主義路線,筆者早在2010年就提了出來。當時提出是基於三點:


一是基於美國重返亞太遏制中國搞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因素,這一因素決定了日本在美國遏制中國的角色定位中就是橋頭堡,美國需要借日本之力遏制中國,所以日本必然會選擇遏制中國;

二是日本政府2010年在釣魚島抓中國船長詹其雄,這是日本倒向美國決定作橋頭堡的突破信號;三是日本政府推動釣魚島國有化,這是日本政府選擇配合美國反華的確認信號。


這三個因素確立後,日本反華遏制中國的主基調就定了,這個基調定了基本不太可能改變,因為這不是某個領導人甚至是某個政黨定的,而是國際大環境和日本國內大環境的政治選擇。所以我們看到,民主黨選擇了開啟新軍國主義路線,自民黨的安倍2012年上任後即變本加厲。

所以,我們從2010年看到日本反華不遺餘力,直到中國在東海設立了防空識別區,日本才感受到了危險。在安倍政府看來,對華最大的危險在於,日本還未完成修憲,結果中日衝突就爆發了。所以,日本基於安全考量和修憲時機未成熟的因素,又積極推動了緩和對華關係。

當時,安倍裝得像個可憐蟲。最終,兩國關係的緩和在2014年11月北京APEC峰會上實現突破,中日實現了領導人會見。當時的中國考量應該是兩點:一是中國已經打破了原來釣魚島中國不控制的局面,並且設置了防空識別區,也需要緩和關係消化一下;

二是中國想緩和中美關係,不想中日摩擦影響中美關係緩和的大局。中日關係緩和後,日本看似表面上老實很多,但暗地裡卻一直在策劃在南海給中國製造麻煩,包括南海仲裁案、G7外長聲明、G7領導人峰會、美日澳聯合聲明等都針對中國東海和南海發表看法都是日本一手策劃。


日本一邊挑釁中國,安倍政府一邊再積極推動修改和平憲法。日本要想真的實現對中國的遏制,真的成為美國世界警察的「協管員」,就必須先突破和平憲法,必須成為一個「正常國家」。

一旦成為正常國家,日本不但可以開動軍事機器,同時還能將日本自衛隊改為日本國民軍,這也就意味著日本軍隊可以跟著美國滿世界晃,看誰不順眼就像過去美英聯軍那樣打這個活打那個一下。


這麼下去,日本就會藉機發展軍力和拓展地盤,實力會越來越強。當然,日本要實現這一點,首先就是先挑起美國加力遏制中國,由此不但可以提升美國對日本的需要從而提升日本地位,還能在修憲後與美國一起加大遏制中國,並努力將中國納入到美日的遊戲規則框架之中。

現在,安倍政治集團已經掌控了國會,日本國會議員超過三分之二的議員都屬右翼集團,這意味著安倍修憲在國會將不會再有什麼太大阻力。

甚至,連反對修憲的天皇面對安倍的政治光環都不得不以提前退位來尋求自保。由此筆者認為,安倍現在修憲就缺臨門一腳——修憲公投。

在日本,反對修憲的聲音同樣很大,因此安倍對公投結果現在還沒有十分把握。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也就需要和中國進行「摩擦」以製造中國威脅論,從而對國內民眾進行「公關」。


一旦時機成熟,安倍政府立刻就會推出修憲公投。在筆者看來,以安倍如此處心積慮,以日本越來越向右轉的民族情緒,公投通過的可能性非常大,換句話說安倍修憲取得成功的幾率非常大。

大約早在筆者2011年前後的文章里就曾分析,中日之間發生軍事衝突有兩個時間點:一個是2017年前後,一個是2025年前後。


相對來說,2025年前後的可能性更高,但看著2011年中日關係的發展,當時認為2017年前後也有可能。後來,2014年中日關係緩和使得2017年前後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相對降低了很多。

現如今,時間來到了2016年,中日之間雖然爆發軍事衝突幾率不高,但出現某種意外重大事件的可能性在增加,中日之間在2017年爆發最激烈較量的可能性非常之大。雖然,這個較量並不一定是軍事衝突,但可能已非常接近。

如果仔細觀察現在的中日關係,兩國現在都非常務實,中國對日本不再客氣,日本修憲也已經不再遮遮掩掩,大家都到了新一輪攤牌的節骨眼上。

從8月5日開始,中國加強對釣魚島的管控就是「不宣而戰」的強硬措施,在筆者看來,中國加強對釣魚島控制就是要將日本趕出釣魚島。


中國現在已經擁有了120艘千噸級以上的海警船,日本只有四五十艘,因此中國在能力上已經有具備在釣魚島取得對日的較大優勢。再有一兩年時間,這種優勢將變成壓倒性優勢。

關於中國為何出擊日本,筆者之前的文章已分析,這裡不再贅述,但總的來說,這應該是筆者之前提的「南海問題東海解決」的思路,也是日本挑釁中國後必然遭到中國報復的必然。


一方面是中國對日出擊的必然,另一方面是日本要推動2017年公投修憲,兩股力量較勁的衝擊力會越來越大,那麼在未來中日之間爆發越來越激烈的對抗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另外,2017年將是美國新總統上任的第一年,日本為了獲得新總統的支持,為了促使白宮新主人對華採取強硬態度,也必然會加大對中國的挑釁以吸引白宮的注意力。這三個因素疊加交織在一起,最終引發二戰以來中日之間最激烈對抗將可能是較大機率的事情。

基於上述邏輯推理,中國應該做出更加系統的部署,迎接日本的挑戰。當然,措施不僅僅是在控制釣魚島上花功夫,還應在其它方面下功夫,包括輿論方面,國際法方面。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筆者過去幾年一直呼籲我國應該恢復對琉球的稱呼,不應該再把琉球稱作「日本沖繩」。日本哪裡有什麼沖繩?


從法理上說,美國將琉球管轄權私相授受給日本不但違反了國際法,而且美國讓渡的也不是主權而只是管轄權,琉球的主權只能是兩個歸屬:一個是在日本侵略前的宗主國——中國,另一個是自己獨立。

因此,琉球是獨立還是回歸中國這個議題我們可以再議,但琉球主權客觀上絕不是美國或日本。所以,對於琉球我們應該在聯合國層面進行討論,看看如何解決琉球問題。


琉球屬於誰?看琉球被日本入侵前的文字、建築和服裝等文化。

對中國來說,對美日的反擊應該是系統性的、全方位的,是需要精心策劃和部署的。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向西方和日本學習,我們應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讓他們嘗嘗「中國組合拳」的味道!


中國的領海能不能這樣呢?當然,琉球哪怕不回歸,獨立也好,符合國際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21923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