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日本之行泡湯背後 非釣魚島危機
日前,中國方面取消了外交部長助理孔鉉佑8月訪問日本的計劃,這意味著8月下旬王毅上任以來的首次訪日之行很有可能即將夭折,日本方面積極所期待的習近平(專題)年內訪日則更無可能。
外界普遍認為,中國此次取消外交高官訪日活動是對日本再三抗議中國公務漁船在釣魚島活動的不滿,這存在著一定的對抗意味。但在釣魚島問題上,中日兩國其實早已達成了「避免擦槍走火」的共識,兩方目前的態度雖冷淡卻依舊非常克制。為此,取消此次訪問計劃的根本原因並不在釣魚島上。
針對此次中國取消孔鉉佑的訪問,日本方面提出了計劃8月15日後再次邀請孔鉉佑。從這一時間點的選擇上,可以明確的看出,日本讀懂了此次中國看似「對抗」,實為 「敲打」之舉的警示之舉。
8月15日是日本戰敗投降之日,隨著安倍新內閣中大量右翼人士的上台,安倍和新內閣成員是否會於此「敏感日」參拜靖國神社,將成為中國考量與日本未來走向的重要指標。
目前,中日兩國最主要的矛盾是「歷史問題」。參拜靖國神社是日本和中國、韓國兩國之間的「外交問題。」在日本靖國神社內祭祀著日本「甲級戰犯」,即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東京審判)中被指控犯有「破壞和平罪」的人。因此,參拜靖國神社即是對日本發起侵略戰爭的肯定,是中日關係中絕對不允許被觸碰的「紅線」。
就在安倍新內閣於3日剛成立的不久後,日本復興大臣今村雅弘就於8月11日參拜了靖國神社,而他也是目前第一位參拜靖國神社的新內閣大臣。雖然說今村選擇提前參拜靖國神社為了避免觸碰中日韓之間的「敏感點」,但對於中國來說這是日本新內閣,乃至安倍發出的強烈「負面信號」。

日本70名國會議員參拜靖國神社(圖源:AFP/VCG)
在過去,中日關係多次因為「靖國神社」的問題而走向冰點。自從2001年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上台後,連續6次參拜靖國神社而使得中日關係陷入「政冷經熱」的狀態中。自安倍上台後,曾於2012年和2013年參拜靖國神社,造成中日關係的嚴重僵化,並引發了中韓兩國的強烈抗議。
自2013年以後,安倍再也沒有於8月15日這一天前往參拜靖國神社,而是請代理人以私費奉納祭祀費。而今年安倍也不打算前往參拜,甚至罕見的即7月後再度進入夏休,並早早地於9日離開東京前往富士山下的別墅開始長達十餘天的休假。一年中給自己放兩次暑假,這是安倍首相至今為止沒有過的舉動,而在8月這個極度敏感的時期,安倍此舉顯然有避嫌之舉。
除了安倍,目前中國最關心的就是其新內閣是否會於8月15日參拜靖國神社,尤其是日本新任防衛大臣稻田朋美。自「鷹牌」的稻田於2013年以大臣身份參拜靖國神社後便年年參拜,目前稻田並沒有明確表示是今年是否會繼續參拜。而顯然,一旦稻田參拜必然會引起中國方面的強烈反彈,就在8月11日中國就已經通過外交途徑呼籲日本政府閣僚不要參拜靖國神社。
顯然,此次中國的突然取消訪問就是給予日本內閣最後、最嚴厲的「敲打」,警告日本中日關係的未來取決於日本的選擇,而中國則有著絕對的控制權。中國方面取消訪問,著急的是日本,而日本未來一旦跨越「紅線」則必然會受到中國強烈的「反制」。相較於過去,中國出於被動挨打的地位,現在的中國已經能夠在中日關係中處於絕對強勢的地位,而被經濟問題困擾的日本則期望和中國在經濟上搞好關係,並在下月的G20中取得一定的實際利益。
就日本媒體所提出的,外長之行失敗後,中國可能在G20峰會上拒絕實現中日元首對話的可能,是一種多慮。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G20作為一個國際的多邊場合,中國出於東道主和國際禮節的考量也有很大的可能會應約見面。相反中國外長王毅的訪華由於時間的限制,又是雙邊事物很有可能會受到影響。此外,據知情人士的爆料,中日雙方將有望在G20峰會上進一步談及「海空聯絡機制」。
目前看來,日本方面顯然已經清楚的了解到中國的態度,並表示將於8月15日再次邀請孔鉉佑,只要日本內閣能夠保證在15日不跨越紅線,中國赴約的可能性也並非沒有。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