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時候,你所擁有的,反而會成為你的負擔,阻礙你前進。例如,柯達曾發明了數位相機,但膠捲業務仍為其最大營收來源,因而無暇顧及發展數位相機業務,最終其他數位相機公司借柯達的發明將柯達逼上了破產之路。
類似的劇情也在全球移動技術領域上演,有外媒認為,中國的科技產業,尤其是移動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領先於美國。一些西方的科技公司,甚至是一些巨頭,都已經轉而從中國企業尋求新創意,美國開始「山寨」中國!
中國開始不斷領先
美國《紐約時報》8月2日報道稱,美國矽谷一直都被譽為世界科技之都:這裡誕生了社交媒體和iPhone,並將這些科技產品推廣到世界各地。而中國則總是被認為在追隨矽谷的腳步,但事實並非如此。
在美國在線約會應用程式Tinder興起之前,中國就有人用陌陌來與附近的單身人士搭訕。在亞馬遜執行長傑夫·貝佐斯提出使用無人機運送物品前,順豐早已實施了這一想法。

微信比臉譜更早想到向用戶推送新聞,在WhatsApp之前就開發出了對講機功能,在Snapchat之前開發了二維碼的主要功能。在Venmo成為美國00後轉帳應用軟體之前,中國無論男女老少都用智慧型手機中的電子錢包進行投資、還款和購物。
「我們認為中國還會進一步領先,」 在美國人氣很旺的通訊應用公司Kik的創立者泰德•利文斯頓(Ted Livingston)這樣表示。
這一轉變意味中國在全球科技產業發展方向上可能會擁有更大話語權。在中國,已經有很多人用手機應用付帳、訂購物品、看視頻、相親,這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普及率都要高。去年,中國移動終端支付的成交額超過了美國。據估計,中國P2P的貸款量也已經超過了美國。
在規模上,中國大型網際網路公司也是世界上唯一可與美國公司匹敵的。8月1日,滴滴出行宣布將收購優步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這表明中國企業至少在國內可以與美國大型網際網路企業一爭高下。
「坦白地講,多年以來,中國模仿美國這一說法並非實情,而且在移動技術上是截然相反:美國倒是經常模仿中國,」科技調研公司Stratechery的創始人本·湯普森(Ben Thompson)說,「對以臉譜網的為例的社交媒體來說,想要明白他們未來道路的最好辦法就是借鑑微信。」
搜狗CEO王小川早在今年5月就表達過類似觀點:「以前我們說的PC網際網路時代比美國落後多少?落後6個月。一個模式在美國只要有了,中國6個月後就複製到了,」他表示,「但是到移動網際網路的時候,我們其實已經開始領先了,就不是落後幾個月的問題了。比如說支付的問題,遊戲創造的問題裡面是走在前面的,跟國外朋友交流,跟這些投資人交流,中國開始輸出自己的這樣一些模式。」
報道稱,許多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最大的優勢在於,它實際上是從頭開創了許多行業。
美國因為擁有強大的信用卡體系,刷卡消費已經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種習慣,因而移動支付在美國變得步履艱難。美國移動支付滲透率落後於日本、中國等眾多國家。
「美國信用卡很發達,基本上每個人都有一台電腦。在電腦和信用卡尚未普及到每個人的時候,中國人總是無時無刻不在使用手機,而中國也因此在移動商業和移動終端支付上獲得了跨越式發展,成為領頭羊。」湯普森說。
將中美的移動支付進行對比,無論是在用戶規模還是用戶接受度上,中國都已經後來居上,全面超越了美國。

在美國移動支付市場,蘋果姍姍來遲的「蘋果支付」和谷歌的「安卓支付」,以及三星對LoopPay的收購,都可以成為新聞話題,但是在美國移動支付市場,PayPal才是毋庸置疑的老大,在美國的支付份額是蘋果和谷歌的幾十倍。
但是在中國,支付寶在移動支付領域占據市場份額早已超過50%,同時微信支付近幾年也在迅速壯大。
相比Paypal與支付寶,二者差距已十分明顯。早在2013年底,支付寶移動支付總金額就已超9000億元,遠遠超過矽谷兩大移動支付巨頭PayPal和Square移動支付3000億元的總和。
中國企業的技術路徑也和美國完全不同。美國科技公司在研發手機應用時總是強調簡約,而中國企業總是在一個應用中塞入儘可能多的功能。
在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上,人們可以購買日用百貨、給網絡遊戲充值、掃描折扣券以及在附近的店鋪里買東西。百度地圖則讓使用者可以呼叫快車、預定飯店和旅館、點餐、買電影票以及找到附近任何類型的店鋪。騰訊的微信則面向了其他公司,允許他們在微信內開發其他應用。
據野村證券稱,依靠業務費和在線遊戲收費,微信在每位用戶身上獲得的收入為7美元。該應用大約有7億用戶,比中國智能機使用者的數量還要多,部分原因是有些用戶在海外,另一部分則是因為部分人有多個帳戶。
移動技術重要性日益凸顯
除了後發優勢,中國人對待移動技術的觀念也和美國人不同。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的調查,在新興市場國家的消費者(例如中國人、印度人)眼中,移動技術的價值較高,超過其平均收入的40%;而發達經濟體的消費者(美國、德國和韓國)眼中,移動技術僅占其收入的12%。

中國和韓國的大多數消費者甚至表示寧可放棄家庭寬頻也不願放棄手機。消費者對3G和4G行動網路的利用率已超過了其它所有技術。
中國是除美國外,最大的移動技術開發者的發源地。在新興市場中,中國在利用移動技術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在高價值領域的市場份額持續增長,如設備空間(聯想和小米)以及電信設備製造(華為和中興)的市場份額增長顯著。
移動技術的發展已經是其在公司和國家層面上產生巨大的影響,BCG在評估各國經濟情況後發現,當前移動技術對美國、德國、韓國、中國、巴西和印度六國GDP的貢獻已超過1.2萬億美元,而這六國占全球GDP的近一半(47%)。
其中,移動技術對中國GDP的貢獻率為3.7%,而美國的這一數字則是3.2%。
不過,在一些重要領域,中國仍然處於落後狀態。它的最強大的高端伺服器和超級計算機往往要部分依賴於美國的技術。VR技術(虛擬現實)也落後於外國的同類公司;在無人駕駛汽車技術上,谷歌要比百度高出一大截;比起美國的同類公司,中國的許多產品都不夠精緻。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20490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