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奧運會開幕之日已近在咫尺,當地時間8月5日,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開幕式將在馬拉卡納體育場舉行,8月6日產生首枚金牌。目前,來自世界各地的絕大多數運動員、記者以及遊客們已陸續到達了巴西,然而據媒體報道,最先迎接他們的卻是猖獗的搶劫犯和破敗的基礎設施。作為南美洲第一個舉辦夏季奧運會的國家,巴西當前的政局動盪、經濟低迷、寨卡病毒肆虐並沒有給奧運帶來本該美好的開端,外界的質疑和國內的不滿或許也暗示了一個令人難堪的結局。
巴西還能靠奧運扳回一城嗎?里約奧運會究竟能否充當強心劑,通過「奧運經濟」的紅利提振當前低迷的巴西經濟呢?還是讓已處於嚴重經濟危機的巴西更加雪上加霜呢?
「里約大冒險」
七年前的哥本哈根,巴西申奧代表團用感人肺腑的演講和無懈可擊的籌備方案,將奧林匹克運動會第一次帶到了南美洲。那時候的巴西一切剛剛進入新世紀之後的經濟持續高增長期,GDP位列世界第八,是7年前的3倍多。但誰也沒能預料到巴西會陷入如此的經濟困境,以至於沒有足夠的財力來舉辦2016年奧運會。
6月17日,里約熱內盧州宣布進入「緊急財政狀態」,為了給奧運「讓路」,政府決定對支出進行調整,緊急削減預算,暫停工程招投標、推遲公務員工資發放。
目前,根據6月公布的里約奧運預算顯示,巴西已為奧運會的舉辦投入了至少110億美元。其中包含三個部分,一、里約奧組委用於奧運會、殘奧會的資金約74億雷亞爾(約合22億美元);第二,巴西政府對奧運所需的基礎設施工程投入約66.7億雷亞爾(約合20.53億美元);第三,巴西政府用於改進交通、環境等永久性基礎設施投入約246億雷亞爾(75.71億美元)。
「拯救還是拖垮?」
儘管一些媒體冷嘲熱諷地斷言,「奧運經濟」救不了巴西。但是巴西還是會從基建、消費、旅遊、體育產業等幾個方面受益於奧運會的舉辦。
巴西政府委託智庫管理機構基金會(FIA)做的報告顯示,巴西國內有55個行業能從舉辦這項大型賽事中獲益。排在首位的便是基建業,至少能獲益10.5%;其次是地產業(6.3%),然後再是服務業(5.7%)、石油和天然氣行業(5.1%)以及交通、通訊業(4.8%)。
對於一座接連舉辦世界盃、奧運會的城市而言,旅遊業總是能在第一時間「沾光」。世界盃當年,巴西綜合旅遊收入首次超過20億美元。因此,當整個巴西邁入「奧運季」時,同樣的期望也不難理解。
里約奧組委還大打「低價牌」吸引不同社會階層的民眾,希望每個人都能看得起奧運會。截至7月20日,里約奧組委門票主管法雷迪(DonovanFerreti)在接受美媒採訪時表示,總計610萬張奧運門票中,目前已售出440萬張,也就是72%的門票已售出。
儘管如此,評級機構穆迪公開指出,奧運會帶來的任何旅遊業收益都不足以將巴西從這次1930年以來最長的經濟衰退中解救出來。奧運會帶來的經濟效益,對失業率超過10%、通脹接近10%、貨幣跌超40%的巴西經濟而言,無異於杯水車薪。而日本共同社報道則稱,投入奧運會的巨額資金已造成了巴西嚴重的財政緊張,使其陷入了「百年一遇的經濟危機」。
受經濟危機影響,里約州政府負債纍纍,再加斥巨資支持奧運會的舉辦,財政赤字大增,里約州政府已拖欠在職公務員、退休人員的部分工資。
而另一方面,受寨卡病毒、巴西經濟危機及暴力事件頻生等影響,許多人打消奧運現場觀賽的念頭。而自上月17日裡約政府宣布進入財政緊急狀態以來,至少5萬張門票持有人要求退票。
奧運贊助商常會邀請企業客戶到現場觀賽和遊玩,相關消費有助帶動主辦國經濟。但不少企業客戶因擔心寨卡及治安問題,已婉拒出席本屆奧運。
「里約並不是第一個」
然而《福布斯雜誌》發文表示,里約熱內盧或許不是第一個因辦奧運而瀕臨破產的主辦城市。
2004年的雅典奧運希臘為此投入了30億美元,背負債務累計總額達GDP的112%,平均每個家庭要背負5萬歐元債務,加上遇到金融危機,最終令整個國家嚴走到破產邊緣。
1976年的蒙特婁奧運讓該市背負了高達10億加元的債務,直到2006年,蒙特婁用了整整30年,才償還完其奧運債務。這個慘痛的教訓讓很多城市不敢申辦奧運會,當時申辦奧運會甚至被指責為商業自殺行為。
這兩屆奧運會被視為「金融災難」,因此,里約奧運會同樣面臨著巨大壓力。
「利好在長期?」
雖然短期給主辦城市經濟帶來一定的負擔,但經濟學家們經過模型推算後表示,舉辦奧運會、冬奧會、世界盃這樣的「巨型賽事」可以刺激國家的出口,並且有足夠的統計數據可以支持這一推斷。
奧運主辦國主辦奧運當年及一年後MSCI指數對比圖(來源:zerohedge)
奧運會的盈虧計算包括直接收益和間接收益,直接收益主要在於門票、廣告、轉播、旅遊等收入,而長期收益則是需要一個漫長周期才能實現成本回收的。
雖然耗資巨大,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被經濟學家們認為是成功的。
雅典奧組委(ATHOC)提供的數據稱,主辦雅典奧運會總收入為20.9億歐元。但奧運會帶給雅典的遠不止這些。奧運會過後,希臘的遊客數量持續增長,到2006年,只有1100萬人口的希臘接待了創記錄的1570萬旅遊者。希臘中央銀行統計,2005年,希臘旅遊業帶來的經濟收入高達110億歐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1%。希臘從旅遊業獲得的純收入在歐洲國家排名第四。
同樣,巴西政府也對奧運會充滿期待,希望奧運帶動的旅遊消費增長有助於巴西緩解當前經濟困境,成功舉辦奧運會也將增強巴西民眾自豪感,提振投資信心,助力巴西經濟復甦。
舉辦奧運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長期上看,里約奧運會能夠助力巴西走出嚴重的經濟危機目前還尤未可知?但是目前可以知道的是,巴西已經快被奧運會「拖垮」了!
「奧運會太貴 願意辦的越來越少」
英國《衛報》網站刊文分析稱,現在,舉辦一屆奧運會的成本高得驚人,而賽會之後的恢復中需要承擔的還有不少。再之後,就會有各種隱喻式的照片——被拋棄的運動場長滿了草之類——被傳遍網際網路。總之,這些已經成為了越來越多的城市不再願意爭取這種榮譽的原因。
漢堡並非第一個退出2024年奧運會申辦的城市。7月間,美國奧委會改變了六個月前的支持態度,扼殺了波士頓的申辦意圖。最主要的原因,顯然還是當地居民的抗議意願太過強大,難以搞掂。波士頓市民發起了「拒絕波士頓奧運會」(No Boston Olympics)活動,指責國際奧委會的說法嚴重誇大了各種經濟上的好處。波士頓的申辦方案估計將花掉45億美元,但是「拒絕波士頓奧運會」認為,最終的支出更可能會在100億美元,甚至200億美元的水平。考慮到2012年倫敦奧運會最初的預算是24億英鎊,但最終卻花掉了89億2000萬英鎊,抗議者的說法顯然更有道理。
2022年冬奧會也是如此,被眾多的地方放棄了。在斯德哥爾摩、利沃夫、克拉科夫之後,奧斯陸也退出了申辦——儘管他們當時已經進入了終選名單,但是挪威政府投票決定不給予財政支持。除了烏克蘭的利沃夫是因為國內遭遇危機而失去主辦可能性之外,其他城市都是因為舉辦成本過高、經濟好處可疑,以及得不到足夠支持而放棄的。
難道說,現在舉辦奧運會真的要變成沒有幾個國家想要去爭取的事情了嗎?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20413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