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來中國東南沿海定居和經商,其實並不是最近十幾年才出現的現象,很早就有了,早在唐朝的時候,中國境內就有黑人居住了。
唐代的崑崙奴
(唐代的崑崙奴形象)
唐代的長安城有許多黑人,黑人在唐朝被稱為「崑崙奴」,他們之中的大多數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到達中國廣州的,再從這裡進入中國內陸,唐代的陶俑中,有些陶俑嘴唇較厚、頭髮捲曲,這是典型的尼格羅人種的外面特徵。
當然崑崙奴,並不單指來自非洲的黑人,而是對非洲、南亞、東南亞等地的膚色較深的土著人群的一種統稱,來自非洲的黑人則被專稱為「僧祇奴」,「僧祇奴」是來自桑給巴爾的黑人,桑給巴爾在唐朝音譯為僧祇。
唐代長安流行一種說法,叫做「崑崙奴,新羅婢」,家裡有一個黑人勞動力,再有一個來自新羅(朝鮮半島南部)的女傭人,這是唐代成功人士的標誌。唐朝人為什麼喜歡「崑崙奴」?崑崙奴,體力充沛,踏實耿直,忠誠可靠,所以唐朝貴族喜歡買崑崙奴當保鏢和跟班,走在大街上顯得威風和富有。
元代的非洲人
元代版圖遼闊,與外國交往頻繁,元朝和非洲的馬木留克王朝(今埃及)與敘利亞往來密切,許多非洲商人來到中國經商,中國人也去非洲旅行觀光,著名旅行家汪大淵著有《島夷志略》一書,講述亞非各國的地理概況、風土人情。
(元世祖忽必烈身邊的侍衛)
元朝時期,阿拉伯商人將黑人奴隸販賣到中國,元朝貴族的家庭里都有黑人,擁有黑人奴隸也是成功人士的標誌,黑人奴隸在元朝被稱為「黑廝」、「黑小廝」。
唐朝和元朝都是我國古代版圖遼闊的朝代,只有這兩個朝代,黑人才比較多的進入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的視野中,而在版圖侷促的北宋和南宋,則很難找到關於黑人的歷史記載,說明兩宋時期,中國沒有多少非洲人。
新航路開闢以後,大西洋上曾經有盛極一時的黑人奴隸貿易,開始於16世紀早期,一直延續至19世紀中後期。這段時間,正好是中國的明清時期,可是呢?明清時期的,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的視野里沒有黑人。
(巴西的黑人,就是在中國的明清時期,來到這裡的)
回顧中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越是國力強盛,對外交流頻繁的時代,中國與非洲的交往就更為密切,越是版圖侷促、閉關鎖國的年代,中國與非洲則沒有多少來往。所以說來自遙遠的非洲大陸的土著居民進入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的視野中,恰恰印證了這個時代的繁榮和開放。
改革開放以後,非洲人開始來到中國定居和經商,大概在1990年代,非洲人開始組團來中國經商,他們最初並不是來廣州定居的,而是來經商的,將珠三角的中國服飾、原材料和中國製造的工業品帶回非洲銷售。因為來到廣州的非洲人越來越多,所以這些人的親朋好友,就把廣州當作發財致富的地方,紛紛來到廣州淘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非洲人,帶動了其所在村落的整村的非洲人來中國廣州淘金的現象。
(廣州的非洲人)
但是,最近幾年,由於珠三角產業結構的升級,出現了生意越來越難做的現象,非洲人開始漸漸的離開廣州,廣州的「淘金時代」已經結束。
非洲人來中國廣州定居和經商的這十幾年,恰恰是珠三角經濟蓬勃發展,各行各業欣欣向榮的十幾年,如果廣州沒有「金子」,他們又怎麼會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廣州「淘金」呢。所以國人應該看到,中國人與非洲人互動的積極的一面。歷史證明,越是國力強盛、版圖遼闊的時代,中國和非洲的互動越頻繁,而越是版圖侷促、閉關鎖國的朝代,則很少甚至沒有互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20379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