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為大腦在指揮身體,但看完這個小實驗,我也不確定了

儘管很多答案已經提到了 Benjamin Libet 的實驗,但由於它的重要性,這個回答會重述一遍。實驗是這個樣子的:

1)參與實驗的人頭戴著 EEG 帽子,用來記錄神經活動(精確到半微秒)。手上則有用來記錄手部活動的裝置(EMG)。

2)在參與實驗的人面前,是一個螢幕。螢幕上有一個小點,在有時鐘似的刻度內做圓周運動。

3)參與者所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隨機在自己想要動手指的時候,不猶豫地動一下手指。 與此同時,記錄下自己想要動手指時候,小圓點所處的位置(因為圖像是帶刻度的,這樣小圓點的位置能夠測出參與者想法出現的時間)。

實驗的結果如下圖,RP(Readiness potential)是大腦為動一下手指這個動作,所作出的神經活動。他出現在手指活動 M(Movement)前的半秒。也就是說,大腦的活動要比手指的活動要早半秒。到這裡還是很正常的,畢竟想法的啟動,神經信號的傳導,以及肌肉的運動都是花費時間的。有趣的是意識 W(Will)出現的位置,在大腦啟動之後,動作出現的前不久,我們才想要動手指。也就是說,我們想要動手指,不是我們手指運動的原因,可能是我們觀察到大腦的活動後做出的解釋。因為我們的想法並不是我們產生動作的原因,所以我們才會在這裡討論自由意志是否存在。

仔細觀察的話,我們能從日常的生活中發現很多蛛絲馬跡。比如我的手拿起了身旁的水,喝了一口,但這不是我「想」去做的。我無意識的想去喝水,但我沒有意志這個動作的產生,而是我的身體做出了動作,然後「我」觀察到了。又比如,就在靠在床上寫這個回答的時候,我的右腳腳掌,掃了兩三次左腳的腳趾頭。出現這個動作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晚上去打籃球,這個動作能夠緩和腳趾頭的酸痛。但是我並沒有想做這個動作,而是我的身體做了,觀察到了我的身體的運動之後,我做出了解釋。還能找到很多例子,換了個坐姿,手在揉肩膀,拿起手機打開 app……有可能我們的注意力在別的地方,這些動作我們在做出來之後才觀察到,如果把注意力放在上面的話,我們就能在動作做出來之前,就能觀察到。

我們能做的也只是觀察了。

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這個實驗是 1968 年的),心理學家用 fMRI,提前 7 秒預測了人們的選擇。這裡就不(lan)再(ai)贅(fa)述(zuo)了。

知道我們只是我們身體的觀察者之後,那就是時候思考「我」與身體的關係了,這是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19927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