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仲裁改變釣魚島性質 日本大敗!!
日本在南海(專題)仲裁案之前暗暗支持菲律賓的行為,之後又率先掀起輿論要求中國遵守仲裁判定結果。然而,近日日本學者卻指出,仲裁判定結果改變了釣魚島的性質,失敗的是日本而非中國。
綜合媒體7月29日報道,國際海洋裁判所7月12日判定中國主張南海主權的依據「九斷線」違反國際海洋法,被包括日本在內的國際輿論廣泛形容為「中國全面失敗」。
中國也為此不僅高聲痛斥判決是「廢紙一張」,而且指責出任國際海洋裁判所所長的日本外交官柳井俊二和他任命的法官們製造了這場不公正的政治判決。
但在日本,部分關注亞洲海洋紛爭的學者已開始研究這一判決對國際海洋秩序的深遠意義和日本面臨著不利前景。在中國四處重申中國不接受國際海洋裁判所判 決,阻止東協外長聲明迴避判決等行動中,部分關注南海紛爭和東海紛爭的日本學者正研究著判決意義,並指出,南海仲裁案判決對日本更不利。
「尖閣也非島」
橫浜市裡大學名譽教授矢吹指出,基於國際海洋裁判所判決中國在南海造島不符合國際法,推出日本在西太平洋建設的「沖之鳥島」及其周邊40萬平方公里排他經濟海域也勢必不符合國際法。
但矢吹稱,國際裁判所的判決比預計更嚴厲,說明了國際海洋裁判所相當憂慮蔓延的造島行為會導致海洋主權範圍重疊、紛爭,令公海範圍減少、國際自由航行受威脅。
他表示,這個嚴厲的判決標準通過否定南海存在島嶼,確保了海洋公益,值得評價。但是「按這次判決標準,東海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也成了礁岩而非島,矢吹表示,常駐200人、面積40公頃的太平島都不是島,尖閣諸島沒食水、不能住人,當然不是島,只是礁岩。
研究海洋法的東海大學教授山田吉彥也稱:「用這次判決標準來衡量,沖之鳥島周邊200海里排他經濟海域就有疑問,日本可能喪失漁業和海底資源開發等優先權利」,他也同樣指出尖閣諸島定義危機,認為應該儘快整頓住人等管轄體制。
造島的始作俑者
2012年時任東京都知事的石原慎太郎又發起了東京都政府購買尖閣諸島的運動,同年日本政府完成購島手續。矢吹稱:「日本的購島行動至少促使中國作出兩 大決定,第一是仿效日本造島,開始在南中國海強行填海造島工程;第二也是仿效日本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申請中國在東海的大陸架延伸至沖繩沿海」。
矢吹批評日本政府和傳媒、輿論不讀判決書且忽視判決的深刻含義,膚淺地強調「中國失敗」。指出南海仲裁叛軍對日本更不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19836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