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美國鄰居,美國兩次侵略未成,白宮還被燒了!

加拿大是大英國協國家之一,英王伊莉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國家象徵,但無實際權力。加拿大人口三千多萬、領土998萬平方公里,兩面被美國包圍。

表面上加拿大和美國是對好基友,但實際上美國對加拿大這片「地廣人稀」的地區確確實實是動過大心思的。歷史上,美國為了吞併加拿大而動過兩次武,然而都沒有討到便宜,還有一次預謀入侵卻最終失敗。

美國第一次對加拿大動武,是在1774年。

大家都知道,美利堅合縱國是1776年宣布成立的。但是,美國第一次對加拿大動武,試圖吞併加拿大,是在美國都還沒獨立的1774年!

這件事情的起因是:英國當時宣布在加拿大實施《魁北克法案》,激怒了正在鬧獨立的北美十三州。當時的魁北克轄區應當包括密西西比河流域往西的地區和今天俄亥俄州。

這樣一來,不僅阻礙了「北美十三州」計劃當中的「西進運動」,而且,「北美十三州」的人將來要進入這個區域,不但得受英國管制,還得受法國的民法管制。

於是,「北美十三州」就向北方的加拿大派遣了兩支軍隊來搞定他們的「第十四個州」,乾脆設法讓魁北克也一起「獨立」進來!

戰爭初期,看起來加拿大馬上就要成為「第十四個州」了。然而,馬上就輪到加拿大人牛逼了:在隨後的冬季戰役中,美國軍隊領導蒙哥馬利戰死,阿諾德將軍受傷。春季到來之後,「進攻方」不得不撤退,回到了出發點。

在吃過這次大虧之後,美國獨立戰爭的後期,加拿大領土上基本沒有發生其他戰爭。

第二次動武,史稱「第二次美英戰爭」,發生於1812年。此時,加拿大仍然還是英國的殖民地,而美國的獨立戰爭則剛剛結束不久。

當時,大英帝國正與法蘭西的拿破崙皇帝處於戰爭狀態,兩造打得不亦樂乎。眼看大英帝國似乎無暇顧及在美洲的加拿大這片殖民地,剛剛獨立不久的美國人決定趁機撈一把。

由於在獨立戰爭中依靠法國的援助最終戰勝了英國,美國人雄心勃勃,認為這次一定能一鼓作氣拿下加拿大,於是頭腦一發熱,居然直接對英國宣戰!

然而,幾場仗打下來,美國軍隊卻敗在了英國正規軍和加拿大武裝力量的手下。戰爭中,英軍一度直搗紐約和波托馬克河畔,占領美國首都華盛頓,焚燒了白宮、國會大廈及國會圖書館。

這次美國玩脫了,讓人家把白宮燒了。這幅畫就掛在白宮裡,警示後人。白宮在很久以前也不稱白宮,而被稱作「總統大廈」。1817年重新修復時為了掩飾火燒過的痕跡,門羅總統下令在灰色沙石上漆上了一層白色的油漆。此後這棟總統官邸一直被稱為「白宮」。

當然,這期間也有好幾次,美國占領整個上加拿大似乎是板上釘釘的事了,然而每次都是以加拿大的一場出色防禦戰而扭轉乾坤。在1814年聖誕節前夜,大不列顛和美國終於簽署了和平協議,協議條款要求雙方占領的要塞城堡和領土都恢復以前的狀態。

美國不甘心啊,於是在肚子了各種醞釀新一輪的入侵計劃,這次醞釀發生在1861——1865年美國內戰時期。自家的內戰還沒打完,就想著侵略別人,真是傳統啊。

美國第三次試圖對加拿大動武,則是一次流產的動武。

從1861年到1865年,美國一些極端分子重新彈起了「合眾國天定命運」的老調,要把英屬殖民地——加拿大——也劃拉進美國的版圖。

結果,美國還沒有動手,已經擁有聯合政府的英屬殖民地進行了合併,宣布成立了自己的自治政府。最後,美國的雄心勃勃轉化成了沒有實際行動的威脅而已。

從那時起,加拿大就成為了大英國協的一個自治區,尊英國女王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加拿大至今拒絕完全宣布獨立,仍然堅持留在大英國協之內,很多人對此覺得難以理解。

我認為,加拿大堅持這個選擇的重要考慮之一是:美國依然存在入侵的威脅,各大英國協自治區在受到外國侵略時,英國和其他自治區有義務出兵予以援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19636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