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剛脫歐 就拉著中國把世界震了!踢掉礙手礙腳的歐盟,中英關係更火熱!(組圖)

以民為主| 2016-07-27| 檢舉

一個月前,通過公投宣布脫離歐盟的英國,一度引起全世界對這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擔憂。畢竟,幾乎全世界的主要國家都覺得這對英國的前途沒啥好處,而且英國人自己也有點後悔——特別是他們中很多人甚至在投票時都不知道「歐盟」是啥,還得現場問Google...不過,為了挽救英國,信奉著"Keep calm and carry on"(保持冷靜 繼續前行)這一英國經典座右銘的政治精英們,還是迅速行動了起來。其中,英國新上任的財政大臣哈蒙德便直接將他第一個「求財」的目的地,鎖定在了我們中國....

不過,這倒不是因為他們英國人遇到困難了,才想起咱們中國,把咱們當成「備胎」。實際上,在英國還沒脫離歐盟之前,英國政府就已經與咱們「打得火熱」了.....

這其中咱們大多中國人都知道的一個經典案例,就是當年咱們發起「亞投行」時,英國恐怕是西方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中第一個積極相應,第一個直接宣布加入的國家。而這一舉動也令美國的心裡「五味雜陳」——畢竟,英國是他最鐵的小弟啊....

而更令人覺得有點小小「肉麻」的,則是前任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在去年底訪問中國時,居然喊出了「讓我們兩個國家肩並肩,共創一個黃金10年!」的口號...

結果,一些傲慢的英國媒體,以及一些看不慣英國和中國這樣甜蜜的美國媒體,終於忍不住了:他們紛紛用「居然向中國下跪叩頭?!」、「居然不提人權?!」、「居然開歷史倒車?!」這樣的標題,斥責著有英國政壇小鮮肉之稱的奧斯本...

英國衛報就要求奧斯本「必須」對中國提「人權問題」

美國華盛頓郵報則說這是在開「倒車」...

然而,這些「雜音」都阻礙不了英國政治精英繼續採取「務實」的手段,和崛起中的東方大國搞好關係,發展經濟。畢竟,那些扯淡的「人權鬧劇」和干涉中國內政的噁心事,與能讓英國GDP多增長幾個百分點,多解決英國企業的生存和工人的就業問題相比,孰輕孰重還需要探討嗎~

所以,即便目前奧斯本已經因為英國脫歐公投的事情與英國首相卡梅倫一起「打包」下台,但繼任的新財政大臣哈蒙德,還是毫不猶豫地接過了奧斯本的衣缽,繼續表示要與中國搞好關係,發展經濟。

甚至於在這次脫歐之後,他第一時間就選定中國作為他出訪的第一站,而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與中國儘快搞定「中英自由貿易協定」的事情!

在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他還表示雖然英國離了歐盟,但英國卻可以更加自由地、全面地與中國這個東方最大的市場展開合作了,這可是好事一樁啊!因為在脫歐之前,如果英國要與中國談自貿協定,還得經過歐盟同意,麻煩得很...

而且這個歐盟吧,仗著自己人多勢眾,在之前和中國的自貿談判中也總是顯得「心不在焉」,還時不時地拿出「哎呀,我們的成員國不同意啊~」這樣的藉口要挾我們。甚至還在今年5月的一次投票中,拒絕承認我們的「市場經濟地位」...

但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英國給我們投的可是認可票~

所以,有來自英國的分析認為,這也給了中國和如今脫離了歐盟的英國展開談判的動力。因為中國可以藉此對歐盟施壓,甚至連英國都可以藉此證明脫離歐盟的好處——大家都可以不再忍受布魯塞爾那幫歐盟官僚的怠慢....

而且,這裡耿直哥想再給大家多介紹一下這位新任英國財政大臣哈蒙德。因為他之前在擔任英國外長的時候,就曾違背西方媒體的設置的「必須干涉中國內政」的「政治正確」,拒絕讓英國再搞所謂的「麥克風外交」。

他說,即便非要和其他國家談「人權問題」,也沒必要拿著大喇叭嚷嚷得滿世界都是,或是公開對別的國家「指手畫腳」,這些還不如私下進行深層次溝通來得有效果。

雖然他的這一說法同樣遭到了英國媒體的抨擊,但通過此事我們也可以看到英國如今奉行的確實是一套「悶聲發大財」的務實外交策略。而這實際上也要比美國那種跑到全世界每個角落BB一通的策略,更能給一個國家帶來實際的外交利益。

另一方面,他還多次公開站出來平息英國國內一些保守派對於來自中國的投資的恐懼。那些人認為中國公司進入英國會有損英國的國家安全,但他則表示:如果經濟都不行了,還拿什麼去保護國家安全呢?

然而,耿直哥也得告訴大家,雖然英國政府的官員目前對於中國都有著很務實的認識,採取的也都是很務實的舉動,但英國媒體和英國一些網民卻並不希望英國和中國走得太近,以及簽訂「自貿協議」。

其中對於英國媒體來說,他們主要是傲慢慣了,總喜歡對中國的人權問題乃至香港問題指手畫腳,所以如果英國和中國的關係進一步密切,他們就會覺得:「不行,這不西方」...

至於英國網民——特別是草根網民,他們倒並不關心這些人權鬧劇,他們更關心的是與中國的自貿協議能否給英國人帶來好處。畢竟,他們之前選擇脫離歐盟,就是因為歐盟沒讓底層的他們嘗到甜頭。

然而,耿直哥認為,在全球化的今天,英國這些網民與其對中英自貿協定感到恐懼——比如盲目地牴觸中國的廉價產品——倒不如在現實中發奮圖強,抓住機遇做好英國自己的產品,贏得中國消費者的青睞。

1840年,英國皇家海軍的炮火強行打開了當時中國的國門,中國屈辱的近代史由此開端。假設今天的我們能穿越回去,告訴當時中國社會在屈辱中尋求出路的愛國人士,一個多世紀後的今天的中英關係會發生如此扭轉, 恐怕沒有人敢相信。

「日不落」帝國在世界版圖縱橫幾百年,從歐陸爭霸,到美蘇冷戰,再到中國崛起的新時代,這其間英國人的每一次戰略抉擇都使自己獲得巨大的戰略利益,讓自己一直穩居世界舞台的中心。這個老牌歐洲強國務實且敏銳的戰略眼光,的確讓世人驚嘆。

如果說當今世界還有停留在舊時代的人不習慣中國復興崛起的感覺,那麼英國人再次嫻熟的做出選擇時,這種感覺他們應該不會不熟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19160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