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南海仲裁的鬧劇,將無數國人的目光聚到了鄰國菲律賓。人聲鼎沸之後,恐怕還要細細思考:這個國家何以上演這齣鬧劇,背後是否有深層次的社會基礎?以我在菲律賓做訪問學者的經歷,可以談一點切身感受。
我感到,現實中的菲律賓社會是樂於充當美國「附屬品」的。上至政府官員、大學教授,下至平民百姓,我所接觸的大部分人對美國道路、美國理論、美國制度、美國文化很推崇。他們認為,美國人的社會治理方式、個人生活狀態,就是自己的追求和目標。這種推崇,甚至到了模仿、複製的地步。如果大家留意菲律賓總統發言人的發布會現場,就會發現其身後背板上總統府的標牌,都與美國白宮幾乎一樣。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美國價值觀對菲律賓人的影響甚至滲入到語言中,國家的官方語言是英語自然不用說。即便人們說著當地語言,隔三岔五也會夾雜英語單詞。更深層次的是,許多我接觸過的優秀菲律賓青年,都懷揣著美國夢,把前往美國就業、拿到綠卡當成最美好的理想。
菲律賓華人這個概念,也需要辯證看待。南海仲裁案鬧劇上演之後,不少國人都說菲律賓人「數典忘祖」,理由是許多菲律賓上層人士,如政要、巨商都是華裔,甚至有觀點把中菲間摩擦說成華人「內鬥」。事實上,這種提法是荒謬的。
筆者訪談過許多華裔的菲律賓社會精英――上了歲數的,不願提及當年的背井離鄉,甚至刻意忘卻兒時家鄉的回憶與親緣。因為在那個亂世,「下南洋」和闖關東一樣,實屬無奈的逃難之舉。年輕人則很少,也缺乏途徑了解自己祖上與中國的關聯。他們從媒體或書籍上了解的中國也十分片面,甚至很多人還受到美國鼓吹的「中國威脅論」影響,不覺得自己是華人,更沒有部分國人臆想的天然認同感。
從根本上說,菲律賓國內政治和經濟、社會許多深層次問題導致了「國家的畸形」:
一是民主的虛偽性。菲律賓的政客雖然嘴上掛著「美國式民主」,但骨子裡還是封建家族式政治觀占主導――「父女」「母子」相繼做總統已是常態;一個城市的市長,老婆做完老公做司空見慣;一人得道之後,直系親屬入閣把持要職也似乎理所應當。
二是貪腐盛行。一次,我在馬尼拉街頭向一名交警問路,還未得到答案,那位大叔就抓住我的手不放,明示要給小費,否則就要將我按違反交規處置。
三是貧富差距巨大、社會階層缺乏流動。大量的貧民窟比鄰富人區或高檔寫字樓,我甚至還見過窮人的孩子與狗一起鬨搶肯德基後廚扔出的垃圾。在這些現象的背後,宗教起到了某種程度上的所謂社會穩定劑作用。很多貧民不追求「知識改變命運」,認為此生境遇都是「被上帝安排」的。「安於現狀、閒逸懶散、不思進取」,是多數貧困人口的狀態。
四是國家經濟的命脈過於依賴海外勞工的外匯回流,特別依賴向北美輸出勞工。整個國家缺乏原創性、支柱性產業,一些核心產業依賴美國扶持。
在當地的社會思潮中,確實常有對中國的不友好因素,唱衰中國的勢力亦時有抬頭。從社會情緒面上看,更多是在菲律賓親美媒體和部分「仇中」勢力的煽動下,將一點風吹草動鼓搗成驚濤駭浪。比如,筆者剛到馬尼拉不足一個月,就發現某一天幾大超市裡的中國產牛奶以一折低價拋售,中國國內的奶製品事件更是被媒體大肆渲染。次日,別說奶製品,就連其他所有來自中國的食品都下架了。電視里還連續播出專題片和直播,觀眾來電及所謂專家見解無一不是抹黑中國的……這種借所謂熱點事件醜化中國的伎倆,此番又在南海仲裁中上演。
菲律賓捅出南海仲裁這種鬧劇,心甘情願當「台前木偶」,邀功勞、爭寵愛。對此,我們應當有所了解並保持警惕。
(作者為復旦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