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人吃不飽飯,為什麼中國還要造天眼?

7 月 3 日,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 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Fivehundred meter Aperture SphericalTelescope,簡稱 FAST) 完成最後一塊反射面單元的吊裝。這項被外媒 BBC 稱之為 「中國科學革命」 的工程將在今年九月正式完工。 位於貴州的 「天眼」 不出所料的是,這項耗資巨大的天文科學工程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反對,也有這樣的聲音出現: 花了那麼多錢去探測看不見的東西,還不如省錢給貧困學生買午飯。 這不是人類第一次發出這麼只憫人不悲天的疑問,在阿波羅登月之後,有一段足以被載入史冊的問答,那時候還沒有網絡,人們還在用紙筆交流,不過相比於一個個位元組,以紙筆為存在介質的這次問答要雋永很多。 1970 年,尚比亞修女 Mary Jucunda 給 Ernst Stuhlinger 博士寫了一封信,他因在火星之旅工程中的原創性研究,成為 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Marshall 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學副總監。 信中,Mary Jucunda 修女問道:目前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小孩子吃不上飯,他怎麼能捨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 Stuhlinger 博士很快給 Jucunda 修女回了信,同時還附帶了一張題為 「升起的地球」 的照片,這張標誌性的照片是太空人 William Anders 於 1968 年在月球軌道上拍攝的。他這封真摯的回信隨後由 NASA 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標題發表。 在回答 Mary Jucunda 修女的問題時,Stuhlinger 博士給了一個直接的答案: 在遠離地面的運行軌道上,衛星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裡掃描大片的陸地,可以同時觀察計算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多項指標,土壤、旱情、雨雪天氣等等,並且可以將這些信息廣播至地面接收站以便做進一步處理。事實證明,配備有土地資源傳感器及相應的農業程序的人造衛星系統,即便是最簡單的型號,也能給農作物的年產量帶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提升。 他還說,這些為登月發明的新技術同樣可以用於地面上的工程項目。每年,都有大概一千項從太空項目中發展出來的新技術被用於日常生活中,這些技術打造出更好的廚房用具和農場設備,更好的縫紉機和收音機,更好的輪船和飛機,更精確的天氣預報和風暴預警,更好的通訊設施,更好的醫療設備,乃至更好的日常小工具。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先設計出太空人登月艙的維生系統,而不是先為心臟病患者造出遠程體徵監測設備呢。

答案很簡單:解決工程問題時,重要的技術突破往往並不是按部就班直接得到的,而是來自能夠激發出強大創新精神,能夠燃起的想像力和堅定的行動力,以及能夠整合好所有資源的充滿挑戰的目標。 Stuhlinger 博士總結說: 太空項目是科技進步的催化劑,它為學術研究工作提供了絕佳的實踐機會,包括對月球和其他行星的研究、物理學和天文學、生物學和醫學科學等學科,有它,科學界源源不斷出現令人激動不已的研究課題,人類得以窺見宇宙無比瑰麗的景象;為了它,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湧現。 這篇耐心且誠摯的回信有些長,但即使在四十多年後仍值得一讀,這封信基本上能夠回答所有的,關於 「登月和吃飽飯」 的二選一問題。 這張名為 The Blue Marble 的照片攝於 1972 年人類最後一次登月,後來被用到微信啟動畫面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問題出現了。

如果說,登月和吃飽飯是科技發展和基本生存之間的考量,那麼登月和 Twitter 就是關於什麼才是 「科技本質」 的問題。 矽谷著名投資人 Peter Thiel 之前說過: 我們需要會飛的車,你卻給我 140 個字符? 另外一位著名的矽谷投資人 Marc Andreessen,同時也是網際網路的先驅人物,網景瀏覽器的創始人,他持有相反的觀點: 什麼能反映科技的本質?風險投資人 Peter Thiel 認為 Twitter 不算,人類登月才算。但是 Twitter 有著更大的影響力,登月和擁有 Twitter,我更願選擇後者。 雖然對於在選擇登月和 Twitter 的題目中交出了不一樣的答案,但是這兩位投資人都投資了 Facebook,而把 Facebook 替換掉上文中的 Twitter 並不會影響本文的意思。 就像前不久許多營銷號在炎炎夏日發出 「WiFi 和空調只選擇一個,你會選哪個?」 的靈魂拷問一樣,登月和 Twitter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二選一的情況。 回到題目的問題,雖然 Stuhlinger 博士已經給了答案,但還是想強調一句,很多人吃不飽飯這口鍋再怎麼著,也輪不到在建的 「天眼」 來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16412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