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馬丁·路德·金、艾倫·金斯堡、鮑勃·迪倫和約翰·列儂,有什麼共同點?
答:在六十年代,他們都曾是「共產主義的陰謀」。
文丨魚
1.
「共產主義」,其實是一個很古老的概念。《意識形態的起源與影響》(本段「主義」的介紹均出自本書)中稱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史前社會,代表著一種「大同」思想。而「社會主義」是17、18世紀才出現的一種意識形態,伴隨著工業革命而不斷發展。它並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產物。烏托邦主義、費邊主義和第四國際是所謂「人道社會主義」的一脈,而馬克思主要是將「科學社會主義」進行了理論完善,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並使之與共產主義形成關聯。
總之,在馬克思的理論框架下,「社會主義」代表著將要取代資本主義的理想社會制度,而「共產主義」則是「社會主義」的最高理想。至於「共產黨」,在歷史上看,更多是施行/打算施行/假裝施行「共產主義」的政黨所選用的名字而已。
但後來的歷史還是容易讓人混淆。比如希特勒的「納粹黨」,便是很多人的認知誤區。「納粹黨」(Nazi),全稱為「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雖然冠名「社會主義」,卻是極右翼政黨,信奉極權主義、種族主義、權威主義和精英統治,與「共產主義」理想背道而馳。希特勒罔顧德軍兩線作戰的禁忌也要入侵蘇聯,就是要扼殺共產主義的蘇維埃——即便歷史結局表明,希特勒實際幫助了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東擴。
史達林與希特勒
不過等到五六十年代,在資本主義世界人民眼中,史達林主義和蘇聯,東歐赤化與「冷戰」,使得「共產主義」成為了代替希特勒與法西斯主義,糅合了極權、革命與共產黨符號,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邪惡」信仰。
一切罪惡都可以被「共產主義化」。
尤其是美國。「二戰」結束前後,美國就掀起過「麥卡錫主義」,瘋狂審查和逮捕共產黨員和僅僅是被懷疑與共產主義有關聯的各界人士。之前寫過一篇《五十年代,有一種荒誕叫「反共」》,介紹過麥卡錫主導的右翼保守勢力對美國國內「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清洗。那是一個連愛因斯坦都被迫宣誓自證清白的年代。
約瑟夫·麥卡錫
美國也有共產黨,不過沒什麼存在感
杜魯門上台之後,這場「反共」的「美國文革」暫告一段落,但「麥卡錫主義」的影響一直貫穿整個五十年代。「鐵板一塊的五十年代」,描述的就是經濟繁榮背後,政治環境保守封閉,左右著社會和文化生活的現實情景。這是美國痙攣性地瘋狂「反共」的後遺症。
六十年代的學生運動、民權運動、新左派運動、反戰運動和反文化運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五十年代僵化保守的政治環境,但在「冷戰」和核危機的持久籠罩下,「麥卡錫主義」和傳統的「反共」情緒其實陰魂不散,而美國政府、FBI和媒體輿論如果要臆造、揣測、攻擊某個民權領袖/學生代表/知識分子/搖滾傳奇反叛行為背後的「政治傾向」,又能去哪兒找比「共產主義」和「共產黨」更好的詞呢?
「看起來,你是個共產黨。」
2.
莫名其妙被打上「共產黨」和「共產主義」標籤的人,在狂亂的六十年代數不勝數,比如以下這幾位:
艾倫·金斯堡
金斯堡的母親是一位思想激進的共產主義者,對他的政治傾向影響很大,所以金斯堡算得上是半個「紅尿布嬰兒」(父母是共產黨員或左翼分子)。1948年,金斯堡被以「精神病」為由轉移到了哥大精神病接受免費治療,住院八個月,理由之一,就是被懷疑是一名「共產黨」。
實際上金斯堡的「垮掉派」生活,不是「共產主義」能夠駕馭的
鮑勃·迪倫
迪倫只唱民謠那幾年,被認為是具有左翼傳統的美國民謠的代表。四五十年代的「第三次民謠復興」,和其時的左翼組織「人民陣線」(Peolple Front)緊密相關,民謠元老Pete Seegar常年給工人和工會組織演出,迪倫的偶像Woody Guthrie出身底層,終其一生為人民歌唱。迪倫初來紐約格林威治村,學得極快,繼承了左翼民謠傳統,而他的第一認女友蘇西·羅托洛是民權組織的成員(曾奔赴古巴與卡斯楚親切交談,父母都是老資格的共產黨員),給他灌輸了一整套共產主義式的政治理想。
所以在作為「抗議歌手」的那幾年,鮑勃·迪倫的政治傾向似乎一目了然,當局針對他和蘇西的調查從未中斷,尤其是蘇西,時常有FBI「登門拜訪」。但結局當然是,不願意淪為政治附屬品的迪倫,最終脫離了傳統民謠的圈子。
然而弔詭的事情發生在70年代,維基解密的資料顯示,美國政府曾經計劃派出迪倫等歌手前往蘇聯進行巡演,以「削弱蘇聯共產主義」。
鮑勃·迪倫
約翰·列儂
約翰·列儂明確表示過,自己不是共產黨員。的確,無論再怎麼異想天開,也不會把列儂和共產黨員聯繫起來,即便,他那首「Imagine」差不多就是流行樂版本的《共產黨宣言》:
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
It isn't hard to do
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
And no religion too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life in peace
......
Imagine no possessions
I wonder if you can
No need for greed or hunger
A brotherhood of man
Imagine all the people
Sharing all the world
這幾乎是他與「共產主義」唯一的聯繫,但美國的情報機構卻不這麼想。
約翰·列儂
The Beatles解散之後,約翰·列儂頻繁參與反戰示威,和小野洋子夫妻搭配,進行著諸如「床上和平」(Bed Peace)這樣的行為藝術。七十年代,他又和著名的社會活動家、「異皮士」領袖阿比·霍夫曼接觸,試圖繼續六十年代的抗議運動。那時列儂的號召力如此之大,以至於他自己都相信憑藉一首歌、一句話,就能組織大規模的崇拜者。這最終引起了FBI的注意。
美國政府懷疑他可能有共產主義傾向,以各種理由威脅他停止反戰示威和參加相關活動,列儂一開始不為所動,最終美國政府以停止頒發護照、禁止列儂入境作為威脅,才使列儂「就範」。
馬丁·路德·金
金博士從來不是共產黨員,也沒有共產主義信仰。雖然早年在蒙哥馬利指導他組織民權運動的拉斯廷信仰民主社會主義,和美國共產黨關係密切,而他領導下的「南方基督教領袖會議」在黑人民權運動中與眾多左翼組織確有聯繫,但金根本上還是一個牧師。
但「欲加之罪」最噁心的一次,發生在1964年金獲頒諾貝爾獎前夕。時任聯邦調查局局長J·埃德加·胡佛給金寄去了一封信,裡面包含有披露金「共產主義傾向」、「婚外情和」「招妓」的資料,意圖阻止金領獎。
金最終沒有屈服。
馬丁·路德·金
馬里奧·薩維奧
馬里奧·薩維奧,1964年加州大學比克利分校「自由言論運動」的領袖,六十年代第一個學生運動「明星」,新左派和民權運動的旗手,以及FBI檔案里的「共產主義顛覆分子」。
1964年秋,為抗議校方頒布的言論自由禁令,一批學生髮起了「自由言論運動」。最初目的是和平請願,但在校方的敷衍中最終轉變成為美國大學歷史上第一起學生抗議運動。
然而糟糕的事情再次發生了,「共產主義」成了無能校方的擋箭牌。
伯克利校長科爾給《加州日報》寫信說,「參加靜坐示威的學生不是共產黨員就是共產黨的同情者,他們的行為受到外部力量的操控。因而伯克利的反叛不是一個真正的對學校不滿的學生運動,而是一場由共產黨顛覆分子精心策劃的陰謀。」
薩維奧成為美國政府的首要調查對象,FBI把他作為「關鍵活動家」和「共產主義顛覆分子」,追蹤、監聽、調查了整整十年(1965年到1975年)。
馬里奧·薩維奧
現在想來,原本美好的「共產主義」,也不知擔了多少污名。
馬克思如果能預見這番景象,發現未來的報道出了這麼多偏差,也許就不會在描述他那宏大的社會主義理想時,冠以「共產主義」;1917年「十月革命」如果不是那麼摧枯拉朽,而是漸進改革(可能性很小),列強或許不會群起攻之;30年代「大清洗」如果沒有發生,西方國家對史達林和共產主義政權的印象也許不會太差;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雖然是「禍水東引」的後果,但瓜分波蘭就顯得吃相有點難看......
當然啦,以上純屬幻想。
但「共產主義」被迫帶上意識形態色彩和政治立場,多少是一件遺憾的事,而導致別人用來罵「叛徒」,而我們用來當「方針」,就更顯得有些尷尬。
3.
不過話說回來,美國人喜歡給一切(以為)不利於合眾國自由與民主的人物扣上「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的帽子,其實並不獨此一家。
作為繼承了馬列恩毛的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我國,其實對待不利於「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後省略16個字)的人物,不管姓資姓社,也如法炮製。
但頭銜要豐富得多,比如:
「走資派」
「資本主義腐朽文化」
「工賊、叛徒、漢奸」
「修正主義」
「螳臂當車的歹徒」
等等等等......
還要辛苦一點。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15898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